中西医助理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痰饮停滞于何处最常见?

痰饮在中医学中是指体内水液代谢失常,停聚于某一部位形成的病理产物。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痰饮停滞最常见的部位是肺、胃和脾。
1. 肺:肺主气,司呼吸,与水液的输布有关。若外邪侵袭或自身功能失调导致宣降失常,则易形成痰饮。如《金匮要略》中提到“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这里描述的就是因肺失宣肃而形成的痰饮。
2. 胃:胃为水谷之海,负责消化吸收。当饮食不节、寒湿内生时,可致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出现停滞于胃的痰饮症状。例如《伤寒论》中的“心下痞满,按之则痛,脉滑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这里的“心下痞满”即指胃脘部因痰湿阻滞所致。
3. 脾: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气虚弱或受寒湿所困,则不能正常转输津液,易产生痰饮。《黄帝内经》提到“脾病则四肢不用,食不下,形体瘦弱。”这实际上也反映了脾虚导致的痰饮问题。

综上所述,在中医理论中,肺、胃和脾是痰饮停滞最常出现的地方。但具体到个人,还需结合临床表现及体质特点来综合判断。
正保医学教育网
上医学教育网 做成功医学人
打开APP
全部评论(0打开APP查看全部 >
精品课程

中西医执业-高效定制班

直播+录播 含班级服务

4180

查看详情
0
0
0
评论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