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读肝胆CT影像时,我们关注的是肝脏、胆囊及其相关结构的形态和密度变化。以下是肝胆CT影像的一些主要特征:
1. 肝脏大小与轮廓:正常情况下,肝脏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当出现疾病如脂肪肝或肝硬化时,可能会观察到肝脏体积增大或缩小,边缘变得不规则。
2. 密度改变:不同类型的病变会导致肝脏组织的CT值发生变化。例如,脂肪变性表现为低密度区域;肿瘤可能呈现为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灶;出血则通常显示为较高密度影。
3. 血管结构变化:在增强扫描中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肝内血管的情况。门静脉系统和肝动脉系统的异常(如扩张、狭窄)以及肿瘤引起的血管侵犯都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4. 胆道系统表现:胆囊壁增厚、胆总管扩张可能是由于结石、炎症或肿瘤等原因引起。CT还可以显示胆汁积聚形成的“胆泥”现象。
5. 占位性病变:良性和恶性肿瘤在CT上会有不同的影像学特点,如边界清晰与否、有无分叶、钙化点等。此外,转移瘤常表现为多发结节或肿块。
6. 肝裂增宽及脾脏改变:肝硬化晚期患者可能会出现门脉高压的表现,包括肝裂增宽和脾大。
7. 周围组织侵犯:肿瘤是否侵犯到周围器官(如胃、十二指肠等)也是CT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之,通过仔细分析这些影像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可以对肝胆系统的疾病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