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与痈都是皮肤及其皮下组织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但两者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原则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1. 病因病机:
- 疖: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好发于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面部、颈部、背部等。中医认为疖的发生与湿热内蕴、外感毒邪有关。
- 痈:病因复杂,除了细菌感染(通常也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之外,还可能与糖尿病、免疫力低下等因素相关。在中医学中,痈被认为是由于气血两虚、正不胜邪所致,或因饮食不当、情志内伤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
2. 临床表现:
- 疖:初期局部红肿疼痛,范围较小(直径约1-3厘米),中心可出现黄白色脓栓。随着病情发展,脓栓逐渐变大并破溃排脓。
- 痈:病灶较大且深在,炎症反应更为剧烈,表现为大片红肿热痛区域,边缘不清,中央常有多个小脓头聚集形成较大的脓腔。
3. 治疗原则:
- 对于疖的治疗,主要是局部处理和全身抗感染。可采用外敷药物、热敷等方法促进炎症吸收;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 痈的治疗则需更加重视综合疗法。除了上述措施之外,对于较大的痈肿需要切开引流排脓,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支持治疗及中医辨证施治。
总之,虽然疖和痈都是常见的皮肤软组织感染性疾病,但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均有所不同,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应加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