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中医护理 > 正文

湿疹的中医治法与护理措施

医学教育网小编专门整理了湿疹的中医治法与护理措施如下,希望对各位考生备考复习有所帮助。

湿疹为病症名。指以瘙痒、对称性分布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为多种原因刺激于体质过敏者所引起。中医的“奶癣”“旋耳疮”“肾囊风”“四弯风”等均属本病范畴,与风湿热邪侵袭肌肤有关(急性多责于湿热;慢性多责于血虚)。本病可发于皮肤任何部位。急性或亚急性时,皮疹呈弥漫性,对称分布,先后有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脱屑等现象。转为慢性后,皮疹呈局限性,皮肤增厚、苔癣样变,瘙痒难忍,易反复急性发作。

病因病机

湿疹之发生,古今医家均认为内、外因兼有之。内因主要与体质、情志、腑脏功能失调有关;外因主要与外感风、湿、热邪及饮食不当相关,其病机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外邪袭表

腠理素虚,加之经常涉水浸湿,湿性粘滞聚于肌腠,影响卫气宣发,营卫失和,血行不畅,外卫不固,易受风热之邪入侵,湿与风、热三邪互相搏结,充于肌腠,浸淫肌肤,发为湿疹。

湿热内蕴

素体阳盛,嗜食炙膊厚味、酒、烟、浓茶、辛辣之品,脾胃受伐,运化失常,水湿内停,郁久化热,湿热互结壅于肌肤,影响气血运行,而发湿疹。

血燥风胜

向为血热之躯,因七情过度,致心火炽盛,内扰心营,暗耗心血,血虚风胜,交织于肌肤,致肌腠失荣,疮疹叠起。

脾虚湿阻

脾胃素虚,或因饮食失节,戕伤脾胃,致脾失健运,津液不布,水湿蓄积,停滞于内,浸淫肌肤,而发湿疹。

疗效标准

近期治愈:皮损恢复正常,不痒,或有轻微痒感。

显效:70%皮损恢复正常,余下皮损渐趋好转,伴有轻度瘙痒。

好转:30%皮损恢复正常,余下皮损有肥厚或极少液渗出,伴有瘙痒感,但尚能忍受。

无效:局部皮损不到好转标准,或无改善,甚至恶化。

中医的湿疮相当于西医的湿疹。中医古代文献无湿疮之名,一般依据其发病部位、皮损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若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称血风疮或栗疮;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乳头者,称乳头风;发于手部者,称瘑疮;发于脐部者,称脐疮;发于阴囊者,称肾囊风或绣球风;发于四肢弯曲部者,称四弯风;发于婴儿者,称奶癣或胎症疮。

古代中医文献无“湿疹”之病名,根据其临床特征,主要归属于“浸淫疮”、“湿毒”之范畴,又据其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生于小腿的叫“臁疮”,生于肘窝或胭窝部叫“四弯风”,生于阴囊叫“绣球风”等名称不下十余种。

现代中医治疗湿疹的临床报道,最早见于1953年。从60年代起,临床文章逐渐增多,有个案报道,亦有百例以上的大样本观察资料,多主张以内服与外治相结合,亦有应用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进入八、九十年代后,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等方面进行了深人研讨。如对湿疹的病因,历来医家多认为以风、湿、热、毒为主,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血虚风燥亦为本病的病理机转之一。辨证分型方面正逐步趋向统一。治疗方面,在内服中药与外治法并重的基础上,又发掘出针灸、磁疗,单方验方疗法,使疗效进一步提高。目前中医治疗本病的有效率为80%~90%。

与此同时,还进行了部分实验室研究,如为了判断含铅中药外用后能否经皮肤吸收而引起毒副作用,曾对使用含铅制剂的湿疹患者进行血、尿中含铅量变化的测定及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含铅中药在外用过程中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从而肯定了传统含铅中药制剂在临床中的实用价值。

想要了解更多2020年护士、初级护师、主管护师考试精华知识点请关注医学教育网初级护师栏目!我们提供专业的备考经验技巧、精炼的复习资料!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