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考生更好的备战2016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医学教育网整理了以下复习资料,希望对您考试复习有所帮助。
在中医的角度讲,耳鸣可以分为虚实两种,实证主要有3种类型:风热侵袭、痰浊上蒙、肝火上扰;虚证主要有2种类型:肝肾不足、脾胃虚弱。
(1)风热侵袭型
起病较急,但通常不会很严重。症见耳鸣音调较低沉,耳内壅塞,常伴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等。治疗时常采用疏风清热法,常用的治疗药物:龙胆泻肝汤、天麻钩藤饮等。
(2)肝火上扰型
发病多较突然,症状比较重,耳鸣声较大,如果情绪激动、愤怒或忧郁等多会加重病情。症见暴发耳鸣,如潮如雷,多伴有发热,口苦,心烦,头痛眩晕,急躁易怒等。治疗时常采用清肝降火法,常用的治疗药物:银翘散等。
(3)痰浊上蒙型
病程一般较长,症见耳鸣,头昏头沉,痰多而黏,胸闷,舌质多较胖,边有齿痕,苔黄腻,脉弦滑等。治疗时常采用清热化痰法,常用的治疗药物:二陈汤、清气化痰丸等。
(4)肝肾不足型
病程较长,多发于老年人。症见耳内如蝉鸣,腰膝酸软,眼花,须发早白,舌淡白,脉细等。治疗时常采用补肾填精法,常用的治疗药物:耳聋左慈丸、六味地黄丸等。
(5)脾胃虚弱型
此病主要源于脾胃虚弱,症见疲乏无力,劳累后加重,头昏,舌质淡,苔薄白或厚,脉弱等。治疗时采用健脾益气,升阳通窍法,常用的治疗药物: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
以上是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总结的有关耳鸣-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复习资料的内容,愿给朋友们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