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色的分类是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会涉及的内容,为了帮助各位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生复习,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搜集整理如下:
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表现,是精神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正常的标志之一。
中国人正常面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是有神气(光明润泽)、有胃气(隐约微黄、含蓄不露)的表现。常色因时间、气候、环境等的变化,又有主色、客色的区别。
主色是终生不变的面色,由遗传或环境而致面色偏白偏黑、或红或黄等。
客色是随四时、昼夜、气候变化而有相应变化的面色,如白昼气行于阳,面色光辉而外映,夜晚气行于阴,面色明润而内含,晴天面色红润,阴雨天面色偏暗等。主色和客色都属常色,与病色的区别在于无其他异常病症,临床须予鉴别。
病色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异常变化。病色的出现,不论何色,或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或虽明润含蓄,但不应时应位(与正常的出现时间和部位分布不一致),或某色独见,都是病色。病色根据其光泽变化,又分为善色和恶色两种。五色光明润泽为善色,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疾病预后良好。五色晦暗枯槁为恶色,说明脏腑精气衰败,胃气虚竭而不能荣润于面,疾病预后不良。临床上,可根据病色的光泽变化,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如善色转为恶色,面色由润泽而转为晦暗,病情加重,疾病恶化;恶色转为善色,面色由晦暗而转为明润,病情减轻,疾病好转。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