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开始,虽然科目较多,知识点复杂,但是我们不能有胆怯心理,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的辨证要点”,如下:
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
(一)脾气虚证
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不欲食,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胀甚,或饥时饱胀,大便溏稀,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面色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本证以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二)脾阳虚证
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重,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又名脾虚寒证。
临床表现: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本证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与虚寒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三)脾虚气陷证
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中气下陷证。
临床表现: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甚或脱肛,或小便浑浊如米泔,或内脏、子宫下垂,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白无华,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本证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四)脾不统血证
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气不摄血证。
临床表现: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吐血、鼻衄、紫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
本证以各种慢性出血与气血两虚证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以上关于“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的辨证要点”的知识由医学教育网整理,最后祝各位医师资格考试备考的考生顺利通过考试,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