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备考开始了,““小儿夜啼的病因、诊断和中医辨证治疗”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内容是精华考点,医学教育网整理如下:
发病特点
小儿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称为夜啼。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儿。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因脾寒、心热、惊恐所致。脾寒腹痛是导致夜啼的常见病因。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婴儿难以查明原因的入夜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而白天如常。
临证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身体,必要时辅以有关实验室检查,排除外感发热、口疮、肠套叠、寒疝等疾病,以免贻误患儿病情。
鉴别诊断
注意与不适、拗哭相鉴别。
小儿夜间若哺食不足或过食,尿布潮湿未及时更换,环境及衣被过冷或过热,襁褓中夹有硬件异物等,均可引起婴儿不适而啼哭,采取相应措施后则婴儿啼哭即止。
有些婴儿因不良习惯而致夜间拗哭,如夜间开灯方寐、摇篮中摇摆方寐、怀抱方寐、边走边拍方寐的习惯等,注意纠正不良习惯后啼哭可以停止。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证重在辨别轻重缓急,寒热虚实。
哭声响亮而长为实,哭声低弱而短为虚;
哭声绵长、时缓时急为寒,哭声清扬、延续不休为热;
哭声惊怖、骤然发作为惊。
婴儿夜啼以实证为多,虚证较少。
治疗原则
脾寒气滞者→温脾行气;
心经积热者→清心导赤;
惊恐伤神者→镇惊安神。
分证论治
脾寒气滞证
证候:啼哭时哭声低弱,时哭时止,睡喜蜷曲,腹喜摩按,四肢欠温,吮乳无力,胃纳欠佳,大便溏薄,小便色清,面色青白,唇色淡红,舌苔薄白,指纹多淡红。
治法:温脾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剂:乌药散合匀气散。
心经积热证
证候:啼哭时哭声较响,见灯尤甚,哭时面赤唇红,烦躁不宁,身腹俱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指纹多紫。
治法:清心导赤,泻火安神。
代表方剂:导赤散。
惊恐伤神证
证候:夜间突然啼哭,似见异物状,神情不安,时作惊惕,紧偎母怀,面色乍青乍白,哭声时高时低,时急时缓,舌苔正常,脉数,指纹色紫。
治法:定惊安神,补气养心。
代表方剂:远志丸。
更多试题,微信扫一扫

2020执业医师中医考试“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模拟试题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辨证要点和辩证治疗】中医医师执业考试
以上关于““小儿夜啼的病因、诊断和中医辨证治疗”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内容由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如果您觉得对您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朋友。进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希望大家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