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报名成功之后,复习备考就要马上准备起来了。苔色变化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的相关的知识一直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历年常考考点,医学教育网为广大考生整理相关考点如下:
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白苔
临床意义—表证、寒证、湿证,也可见于热证。
薄白苔—正常舌象,或见于表证初期,或是里证病轻,或是阳虚内寒。
苔薄白而滑—外感寒湿,或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苔薄白而干—外感风热。
苔白厚腻—湿浊内停,或为痰饮、食积。
苔白厚而干—痰浊湿热内蕴。
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称“积粉苔”)—瘟疫或内痈等病,系秽浊时邪与热毒相结而成。
苔白燥裂如砂石,扪之粗糙(“糙裂苔”)—内热暴起,津液暴伤。
黄苔
临床意义—主里证、热证
薄黄苔—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
苔淡黄而滑润多津(黄滑苔)—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或为气血亏虚,复感湿热之邪。
苔黄而干燥,甚至干裂—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
苔黄而腻—湿热或痰热内蕴,或食积化腐
灰黑苔
临床意义—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苔灰黑而湿润—阳虚寒湿内盛,或痰饮内停。
苔灰黑而干燥—热极津伤。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上文内容“苔色变化的特征与临床意义—中医执业医师舌诊精华考点”由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想了解更多医学考试信息、复习资料、备考干货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