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频率低于正常范围,通常指每分钟心跳次数少于60次。在中医学中,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可涉及多个方面:
1. 心气不足: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气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之一。若心气虚弱,则心脏搏动无力,导致心动过缓。
2. 气血两虚: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物质。当身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或饮食不当、大病初愈等情况时,容易造成气血亏损,从而影响到心脏功能,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
3. 肾阳不足: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并与命门之火相联,对全身有温煦作用。如果肾阳虚弱,则不能温暖五脏六腑,特别是对于心脏的影响更为直接,可引起心率减慢。
4. 痰湿内阻:痰湿为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所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当人体正气不足时,容易形成痰湿,阻碍气血运行,影响心脏功能,导致缓慢性心律失常。
5. 血瘀阻络:血行不畅或因外伤、情绪波动等原因造成血液凝滞,在脉道中形成瘀血,从而干扰正常的心脏搏动节律。
6. 寒邪侵袭: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当外界寒冷之气过盛时,可通过皮肤毛孔进入体内,直中心脏,使心脏功能受到抑制,出现心动过缓等症状。
以上只是中医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一些常见认识,在实际临床中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