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证在中医学中是指以头摇、肢颤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肝风内动: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久之化火生风;或因热极生风。肝为风木之脏,主筋,若肝失条达,则可导致风动而出现颤证。
2. 痰湿阻络: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聚湿成痰;或是久病体虚,气血不足,津液输布失常,凝结为痰。痰湿上蒙清窍或留滞经络,影响筋脉功能而致颤动。
3. 血瘀阻络:跌仆损伤、手术后遗症等外因导致血行不畅;或者年老体衰、久病入络等原因造成血液运行障碍,形成瘀血。血瘀阻碍气血运行,使肢体失养,可引起震颤。
4. 气血两虚:长期劳倦过度,耗伤气血;或大病初愈,元气未复,皆能导致气血亏损,筋脉失于濡养而发为颤证。
5. 肾精亏乏:肾藏精,主骨生髓,与脑相关。若肾中精气不足,则髓海空虚,不能上荣头目,亦可出现手足震颤等症状。
6. 其他因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也可能对颤证的发生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在临床实际应用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