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在CT影像中的识别主要依赖于对脑组织密度变化以及特定区域异常的观察。早期,尤其是在发病后的几小时内,CT平扫可能难以发现明显改变,因为此时脑细胞损伤尚未导致明显的水分增加或细胞外液积聚。然而,随着病程的发展,大约24小时后,可以逐渐看到以下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
1. 低密度区:这是最典型的征象,代表了梗死区域的组织水肿和细胞死亡。受损脑区在CT上呈现为比周围正常脑组织更低的密度。
2. 边界不清:梗死灶与正常脑组织之间的界限往往不十分清晰,特别是急性期。
3. 占位效应及中线结构移位:较大的梗死病灶可能会引起局部压力增高,导致邻近脑室、脑沟等结构受压变形或移位。严重时可观察到小脑幕切迹疝的表现,如大脑镰下疝或颞叶钩回疝。
4. 脑萎缩和脑室扩大:慢性期的CT图像可能显示出病灶区及其周围的脑实质减少,伴随局部脑室扩张。
5. 血管征象: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观察到“空三角”(空洞状的血管影)或“点样增强”,这些是由于血脑屏障破坏后造影剂外渗所致。但需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此类现象。
6. 皮层下白质改变:如果梗死累及大脑半球,则可能在CT上见到广泛的皮层下白质异常低密度区。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诊断时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对于疑似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若条件允许,应尽快进行MRI检查以提高检出率和准确度。此外,在评估CT影像时还应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表现的情况,如肿瘤、炎症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