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疾病导致黄疸的主要机制涉及胆红素代谢障碍。正常情况下,衰老的红细胞被分解后会产生间接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这种胆红素在血液中与白蛋白结合运输到肝脏,在肝细胞内经过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转化为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随后,直接胆红素通过胆汁排入小肠。如果肝脏功能受损,如肝炎、肝硬化等疾病,会影响这一过程中的某个或多个环节,使得直接胆红素的生成和/或排出受阻,导致血液中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引起黄疸。
此外,某些情况下,虽然肝细胞的功能尚可,但由于胆汁排泄通道(如胆管)被肿瘤、结石等因素堵塞,也会阻碍胆红素的正常排泄,进而引发黄疸。这种类型的黄疸称为梗阻性黄疸或外科性黄疸。总之,肝脏疾病导致的黄疸主要是由于胆红素代谢过程中的障碍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