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利水渗湿剂的组成及主治是2019年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试的知识点,为帮助大家了解,医学教育网小编为您整理解答常见利水渗湿剂的组成及主治知识点如下:
五苓散
《伤寒论》
【组成】猪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
【用法】散剂,每服二至三钱,多饮热水,取微汗。汤剂,水煎服,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配伍意义】本方主治病证虽多,究其病机均为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在《伤寒论》中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的蓄水证或水逆证。重用泽泻利水渗湿,为君药;茯苓、猪苓助君利水渗湿,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桂枝温阳化气兼以解表,为佐药。全方于淡渗利水中佐以温阳化气,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
猪苓汤
《伤寒论》
【组成】猪苓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各一两
【用法】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两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用】利水,养阴,清热。
【主治】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配伍意义】本方为水热互结,邪热伤阴之证而设。方以入肾、膀胱经之猪苓为君,专以淡渗利水。臣以泽泻、茯苓,助猪苓利水渗湿之力,且泽泻性寒兼可泄热,茯苓尚可健脾以助运湿。佐入滑石之甘寒,利水、清热两彰其功;阿胶滋阴润燥,既益已伤之阴,又防诸药渗利重伤阴血。五药合用,利水不伤阴,滋阴不敛邪,但总以利水为主,养阴清热兼之。
防己黄芪汤
《金匮要略》
【组成】防己一两 黄芪一两一分 甘草半两 白术七钱半
【用法】现代用法,加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配伍意义】本证系表虚卫气不固,风湿之邪伤于肌表,水湿郁于肌腠所致。风湿在表,当从汗解,表虚不固,则又不可单行解表除湿,宜益气固表与祛风行水并施。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兼可利水,合而为君,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臣以白术补气健脾祛湿,既助防己祛湿行水之功,又增黄芪益气固表之力。姜、枣调和营卫,为佐。甘草和中,兼可调和诸药,为佐使之用。诸药相伍,祛风与除湿健脾并用,扶正与祛邪兼顾,使风湿俱去,诸症自除。
以上是“常见利水渗湿剂的组成及主治—2019年中医专长”的全部内容,由医学教育网小编为您整理,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