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备考阶段考生经常会有复习过的知识遗忘的问题,想要让学过的知识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就要进行多轮复习。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针灸必考:足少阴肾经常用腧穴”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常用腧穴
涌泉穴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解剖:有指短屈肌腱,指长屈肌腱,第二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内侧神经支。
主治: 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肾经井穴。
然谷穴
定位: 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解剖:有拇指外展肌,有跖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末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 月经不调,阴挺,阴痒,白浊,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泄泻,胸胁胀痛,咳血,小儿脐风,口噤不开,消渴,黄疸,下肢痿痹,足跗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荥穴。
太溪穴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之经过处。
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腧穴、原穴
大钟穴
定位: 在足内侧,内踝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解剖:有胫后动脉跟内侧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内侧神经。
主治: 咳血,气喘,腰脊强痛,痴呆,嗜卧,足跟痛,二便不利,月经不调。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肾经络穴。
照海穴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拇趾外展肌止点;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主治: 咽喉干燥,痫证,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复溜穴
定位: 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解剖: 在比目鱼肌下端移行于跟腱处之内侧;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主治: 泄泻,肠鸣,水肿,腹胀,腿肿,足痿,盗汗,脉微细时无,身热无汗,腰脊强痛。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附注:肾经经穴。
肓俞穴
定位:在腹中部,当脐中旁开0.5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
主治: 腹痛绕脐,呕吐,腹胀,痢疾,泄泻,便秘,疝气,月经不调,腰脊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 冲脉、足少阴会穴。
上文“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针灸必考:足少阴肾经常用腧穴”的内容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想了解更多医学考试信息、复习资料、备考干货请关注医学教育网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