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助理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中医助理医师《诊断学基础》发热的症状学考点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复习开始,今天开始复习《诊断学基础》,想必很多同学由于不是很了解这门课程,复习起来会稍显吃力。今天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医助理医师《诊断学基础》发热的症状学考点”的内容,这样更好理解。相关内容如下:

1.感染性发热 临床最多见,各种病原体所引起的急、慢性感染均能引起感染性发热。常见病因见下表。

病原体
常见疾病
病毒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麻疹、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
细菌
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细菌性心内膜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猩红热、急性细菌性痢疾、丹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肺炎
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羔虫病
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
真菌
放线菌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
寄生虫
疟疾、急性血吸虫病、阿米巴肝病

2.发热的临床分度 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低热为37.3℃——38℃;中等度热为38.1℃——39℃;高热为39.1℃——41℃;超高热为41℃以上。

3.热型与临床意义

(1)稽留热 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达数日或数周。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 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 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日至数日,反复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 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医学教育网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5)波状热 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 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发热的问诊要点

1.病史 有无传染病接触史、外伤史、药物或毒物接触史、手术史等。

2.临床特点 起病缓急、发热程度、持续时间等。

3.伴随症状

(1)伴寒战 见于肺炎球菌肺炎、败血症、急性溶血性疾病、急性胆囊炎、疟疾等。

(2)伴头痛、呕吐或昏迷 见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型疟疾、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毒性痢疾等。

(3)伴关节痛 常见于结核病、结缔组织病等医学教育网。

(4)伴淋巴结及肝脾肿大 可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布氏杆菌病、黑热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5)伴尿频、尿急、尿痛 提示尿路感染医学教育网。

(6)伴咳嗽、咳痰、胸痛 常见于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肺结核等。

(7)发热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见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疾病等。

(8)发热伴皮肤黏膜出血 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急性白血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败血症、重症麻疹及病毒性肝炎等。

(9)伴随结膜充血 见于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10)伴口唇单纯疱疹 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等。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助理医师《诊断学基础》发热的症状学考点”相关内容,轻松备考,事半功倍!

正保医学教育网
上医学教育网 做成功医学人
打开APP
全部评论(0打开APP查看全部 >
精品课程

中医助理医师-高效定制班

直播+录播 含班级服务

41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0
0
0
评论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