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 发热期:患者突然出现高热、头痛、腰痛、眼眶痛等“三痛”症状。部分病人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2. 低血压休克期:发热后期或退热后病情反而加重,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尿量减少甚至无尿,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3. 少尿期: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血尿素氮和肌酐显著升高,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胀、呼吸困难等尿毒症症状。此期容易并发感染、心力衰竭、肺水肿等并发症。
4. 多尿期:随着肾功能的恢复,尿量逐渐增多,每日可达3000-6000ml甚至更多,但此时仍需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平衡,防止脱水及低钾血症的发生。
5. 恢复期:多尿症状减轻直至恢复正常,体力逐渐恢复。整个病程一般持续2-4周不等,重症患者可长达数月。
该疾病早期诊断困难,易误诊为其他发热性疾病,因此在流行季节和地区遇到上述典型临床表现的病例时应高度警惕并及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