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于缺铁性贫血的认识,主要从气血两虚的角度来理解。在中医理论中,血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滋养和濡养全身的作用。而气则是推动血液循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当机体出现气血不足时,就可能导致各种病症的发生。
具体到缺铁性贫血这一疾病上,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为:
1. 脾胃虚弱:脾胃是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的源泉。如果脾胃功能失调或虚弱,则不能正常吸收和转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铁元素),从而导致气血生成不足。
2. 心肝脾肾四脏同病: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这四个脏器的功能失常都可能影响到血液的生成与运行,进而引发贫血症状。
3. 血瘀:长期的气血两虚可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形成血瘀。血瘀又反过来加重了气血亏损的情况,形成了恶性循环。
4. 饮食不当、过度劳累等因素也可损伤脾胃功能,减少铁质吸收,进一步加剧病情。
综上所述,在中医看来,缺铁性贫血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心肝脾肾四脏功能失调以及血瘀等原因造成的。治疗时应以补益气血为主,同时针对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