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跳或心脏跳动异常的一种症状。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可以将心悸分为虚证和实证两大类。正确辨证是治疗的关键。
1. 虚证心悸:主要是由于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等原因引起的心神失养所致。
- 气血两虚型: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甲淡白,心悸气短,动则更甚,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无力等。
- 阴虚火旺型:可见五心烦热(即手足心及胸口感觉发热),口干咽燥,夜间加重,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2. 实证心悸:多因痰浊、血瘀、气滞等因素导致心脏气血运行不畅。
- 痰浊内阻型:患者可能伴有胸闷脘痞,恶心呕吐,头晕目眩等症状,舌体胖大有齿痕,苔腻,脉滑或濡缓。
- 血瘀心络型:常见于长期病程者,可能出现刺痛固定不移,夜间加剧,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黯红或见瘀斑,脉细涩等症。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主诉、体征以及四诊合参的结果来确定心悸的具体证型。同时也要注意虚实夹杂的情况,即在同一患者身上可能存在多种病因病机相互作用的现象,治疗时需兼顾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