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性黄疸是由于肝脏细胞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其主要特点包括:
1. 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直接(结合)胆红素为主,但间接(非结合)胆红素也会有所增加。
2. 尿中出现尿胆原和尿胆红素阳性,这是由于肝脏受损后不能有效地将胆红素转化为可排泄的形式,导致部分未结合的胆红素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3. 粪便颜色可能变浅或呈灰白色,这是因为肝细胞损伤影响了胆汁酸的产生与分泌,减少了进入肠道的胆色素量,从而导致大便颜色变化。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早期或者轻度损害时,粪色可以正常。
4. 伴有肝功能异常的表现,如转氨酶(ALT、AST)水平升高、白蛋白降低等。
5. 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并且皮肤巩膜黄染较为明显。
6.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伴随有脾肿大、腹水等门静脉高压症的表现。
这些特点有助于诊断肝细胞性黄疸,但具体还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