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辨证肾炎水肿时,主要依据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肾炎水肿在中医学里属于“水肿”范畴,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
1. 风水相搏型:此类型的患者多因外感风邪导致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使水液代谢失调而发为水肿。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先从眼睑开始,迅速波及全身,伴有恶寒发热、咽喉痛等症状。治疗上以疏风解表、利水消肿为主。
2. 脾虚湿盛型:脾主运化,若脾气虚弱,则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和水分,造成体内湿气过重而发为水肿。患者常表现为面部及下肢浮肿明显,按之凹陷不易恢复,伴有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症。治疗上需健脾利湿。
3. 肾阳不足型:肾藏精,主水液代谢。当肾阳虚弱时,不能温煦五脏六腑,影响到全身的水分调节功能,进而引发水肿。此类患者除了有明显的浮肿外,还可能出现畏寒肢冷、小便清长等症状。治疗上应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4. 肾阴亏损型:肾阴不足,则不能滋养其他脏腑组织,导致体内津液分布失衡而出现水肿现象。临床上可见患者面色潮红、口干舌燥、夜间尿频等表现。此时治疗原则为滋补肾阴、养血安神。
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来确定具体证型,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