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疮,是中医学中的一个病名,又称为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特点是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皮损形态多样,可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和苔藓样变等,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感。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湿疮可以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三个阶段。
1. 急性期:此期患者皮肤上可出现红斑、丘疹或水疱,皮损边界不清,常有渗出液,且局部皮肤湿润,伴有剧烈瘙痒。如果处理不当或者感染,则可能出现脓包。
2. 亚急性期:经过治疗后,急性症状减轻,但仍有少量的红斑、丘疹和鳞屑,皮损表面开始干燥,可能形成结痂,瘙痒程度有所缓解但仍存在。
3. 慢性期:长期反复发作导致皮肤增厚,出现苔藓样变,颜色加深呈暗红色或棕褐色,边缘清晰,有明显的抓痕和血痂。此时患者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剧烈瘙痒,夜间加重,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及日常生活。
湿疮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体质虚弱、饮食不当(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情志不畅、环境潮湿等均可诱发或加重病情。因此,在治疗上除了针对皮损给予外用药物治疗之外,还需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避免诱因,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此外,中医认为湿疮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故在内服药方面多采用健脾胃、清热解毒、利湿止痒等方法。但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而定,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