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皮肤病。在针灸治疗中,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选取穴位,以达到疏风清热、解毒止痛的目的。常用的穴位包括:
1. 阿是穴:即病变局部皮肤或神经分布区域的敏感点,直接作用于患处,可以有效缓解疼痛。
2. 曲池(LI11):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此穴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各种皮肤病的治疗。
3. 合谷(LI4):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指关节近端凹陷处。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善于通调气血、疏风散邪,对于带状疱疹伴有发热等症状尤为适用。
4. 足三里(ST36):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足三里是强壮要穴,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恢复。
5. 三阴交(SP6):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此穴可调和肝脾肾三经之气,对于因情志不畅导致的带状疱疹有良好效果。
6. 外关(SJ5):位于前臂背侧,腕横纹中点直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外关属手少阳三焦经,能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7. 风池(GB20):在项部,当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此穴可疏散头部及面部的风邪,对于带状疱疹引起的头痛有辅助作用。
8. 太冲(LR3):位于足背第一跖骨间隙后约1寸处。太冲为肝经原穴,能疏肝解郁、平肝息风,适用于因情绪波动引发或加重病情的患者。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穴位组合,并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