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在中医学中属于“泄泻”、“肠澼”、“下利”等范畴,其主要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且夹有脓血。根据中医理论,痢疾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感时邪:夏季暑湿之气或秋季湿热之邪侵袭人体,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下趋大肠而发为痢疾。
2. 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肥甘厚味等食物可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胃气上逆,湿热内生,邪毒乘虚入里,结于肠道而成病。
3. 情志不遂:长期情志抑郁或突然受到强烈精神刺激,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影响脾胃正常功能,进而引发本病。
4. 体弱久病:素体虚弱或者慢性疾病患者,正气不足,易感外邪;同时,体内湿热蕴积不易排出,成为发病的内在条件。
5. 脾肾阳虚:长期腹泻不止,耗伤脾肾之阳,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更易于感受外界寒湿之邪,形成寒湿痢疾。
6. 湿热内盛: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内湿热过重,不能及时排出体外,湿热下注大肠,与肠道内的腐败物质相合,化为脓血而致病。
综上所述,痢疾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医治疗时需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