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咳嗽可以分为两大类: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两者虽然都表现为咳嗽的症状,但其成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却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从病因来看,外感咳嗽多由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侵袭肺系引起,而内伤咳嗽则主要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导致。例如,情志不畅可致肝气郁结,久之化火上炎犯肺;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伤及脾胃,使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聚湿生痰,上干于肺等。
其次,在临床表现方面:
1. 外感咳嗽起病较急,常伴有表证如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不多、头痛身痛等症状。根据感受的邪气不同,具体表现亦有所差异。如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声重浊,咳痰色白稀薄;风热感冒则见干咳少痰或黄稠痰。
2. 内伤咳嗽起病缓慢,多呈慢性过程。患者可出现口苦咽干、胸胁胀痛(肝火犯肺型)、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脾虚生痰型)等非典型呼吸道症状。此外,内伤咳嗽往往与个人体质密切相关,如素体虚弱者易患此类疾病。
最后,在治疗上也存在较大区别:外感咳嗽重在解表散邪,宣肺止咳;而内伤咳嗽则需调和脏腑功能,从根本上解决病因问题。
因此,在临床诊断时,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特点以及舌脉等信息综合判断是属于外感还是内伤咳嗽,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