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黄,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疾病,以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出现皮肤、巩膜(眼白)及黏膜黄染为主要特征。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其病机主要与湿热内蕴、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胎黄可以分为生理性胎黄和病理性胎黄两大类。
1. 生理性胎黄:通常发生在新生儿出生后的2-3天内,4-5天达到高峰,7-10天自然消退,早产儿可延长至3周左右。这种类型的黄疸程度较轻,患儿一般状态良好,无其他伴随症状,如食欲正常、反应灵敏等。
2. 病理性胎黄:出现时间早(出生后24小时内),或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未退,早产儿超过3-4周未退),黄疸程度重且进展快。病理性胎黄可能伴有以下临床表现:
- 皮肤、巩膜明显黄染,颜色深浅不一,可呈黄色至橙色。
- 尿液颜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淡甚至呈现灰白色。
- 患儿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症状。
- 部分患儿可能伴有发热、烦躁不安或嗜睡等神经系统表现。
- 严重者可发展为核黄疸(胆红素脑病),表现为抽搐、尖叫、角弓反张等危急症状。
对于胎黄的治疗,中医主张辨证施治,根据湿热轻重及患儿体质差异选用清热利湿、健脾化湿等方法。同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需结合西医手段进行干预,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