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规培资讯】北大人民医院住院医师的战“疫”笔记”发布啦!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住院医师不仅是参加规范化培训的学员,更是我国临床医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北大人民医院的住院医师有的不顾个人安危,投入到武汉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有的留守医院,坚守岗位,为首都疫情防控做贡献;有的甚至因为照护过新冠肺炎患者被医学观察,禁足方寸之间。他们的行动,展示了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诠释了人民医院“仁恕博爱”的院训精神。
这里我们摘录了5位住院医师的战“疫”笔记,来呈现他们坚毅、大爱的内心世界。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在祥和、喜庆、阖家欢乐、幸福团圆的春节年间,应该是与家人团聚,走亲访友,享受春节休息的时光。然而今年的春节有些不同寻常,鼠年之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让人措手不及,疫情的消息,时刻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
在全民阻击疫情的当下,作为至今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的临床住院医师,也以各自的方式参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或主动请缨希望跟随老师直接投入战斗。虽然无法像老师前辈、师兄师姐那样奔赴前线支援战场,但是作为后备力量也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和坚守,尽吾所能、用吾所学、佑吾所及,才能让逆行者不孤独,也让自己不负青春韶华。
春节前来势汹汹的病毒打破了日常工作安排,紧张的氛围也超出了预期。平日里手把手指导我们的老师们很多都奔赴援鄂战场了,后方就更需要我们做好繁忙的日常工作。随着人员抽调增多,值守医生们原本的休息被夜班、加班替代。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毫无怨言,始终坚守岗位。无论外界环境怎么变,作为一名医生,坚守自己的阵地、坚守工作的原则,始终不能变。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抗疫期间,这句广为流传的话,深深打动着我们!我们将肩扛责任,继续负重前行,一定会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辛成雷,来自普通病房
作为北大人民医院一名刚入职的外科住院医师,当我收到科室援鄂的号召时,我毫不犹豫就报名了,我认为一名医务人员在祖国有难时理应冲到一线支援武汉的疫情。但同时又对自己的专业对口以及业务能力感到一丝担忧,作为创伤救治中心的外科医生,对于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以及传染病的防护知识远不及内科医师,让我不禁怀疑自己在前线能发挥多少能量。
但经过了系统的培训,第一次穿脱防护服,第一次进病房与患者交流,我才发现即使作为一名外科住院医师也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本职工作性质并没有改变。写好每一份病历,关注患者每一天指标的变化并及时的处理,在上级专家组以及组内高伟波老师和王光杰师兄的指导下,认真落实每一条医嘱就是我对武汉疫区所做的贡献。
在经过氧疗以及抗病毒等支持治疗后,看着一个个患者发热憋气的症状日渐好转,咽拭子逐渐转阴,CT影像学表现也相应减轻,我由衷为我们这个医疗队感到自豪。同时也在向内科的老师们学习,在必要时给予患者更高级的氧疗方式,如无创通气,气管插管等。两周的时光一晃而过,渐渐看到新闻上每日确诊人数逐渐走低,病房内的病人开始陆续康复出院,我相信这一切很快就会过去。通过医务人员、后勤人员以及夜以继日的建设者的努力,有整个国家和人民做坚强后盾,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疫情就像刚抵达武汉时的阴雨,雨过天晴我们一定也能战胜病毒凯旋而归。
这次的经历也让我完成了从刚毕业的医学生到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心态转变,下一次,春暖花开,我希望还能再来这里,再与医疗队的同志们举杯畅饮,回忆在那个突如其来的浩劫面前,我们并肩作战的经历,再一次在夜色映照的黄鹤楼下,在樱花盛开的街道中,在巍峨壮丽的长江大桥上欣赏这座城市的美丽。
——陈逸凡,来自武汉一线
现在回想起来2月18号这一天像做梦一样,那时的老年科病房已经开始轮流值班,我也几乎一周没上班在家自习了。新冠病毒来得突如其然,所以人都始料未及,人民医院迅速安排了核酸检测和隔离,让大家惶恐不安的心暂时安定了下来。
我庆幸自己因为提防着疫情近期没有回家,不用担心家人,一个人匆匆收拾好生活用品在当天晚上就入住了医学隔离点。隔离点的环境远比我想象的好,一日三餐也有人按时送来,父母在和我联系后终于稍稍放心,但是他们想送些水果和生活用品,怀柔到海淀的车程不近,即使我反复强调不需要他们仍然坚持。我正因为这件事发愁时,人民医院老师送来了隔离物资。隔离物资有一箱纯牛奶,两箱酸奶,一箱矿泉水,一箱方便面,还有满满一袋水果,榨菜,火腿肠和一大包医用外科口罩,打开门看到这满满一堆的物资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发照片给父母看后他们也终于安心了。除了生活物资的支持,继教处的老师也通过电话、微信多方面关心我的隔离生活情况,在人民医院妥善的安排下隔离生活变得没那么难熬。
隔离生活马上要结束了,这段日子我仍然觉得有些不真实。回想起非典时期,我才小学一年级,而此次我却直面疫情,除了感动、感激人民医院的细致安排,我还要感谢老年科的各位老师。在疫情初见苗头的时候,有抗击非典经验的二线老师和护士老师们就经常严肃教育我们保护好自己,并且传授了各种防护经验,监督我们严格执行。在病房病人确诊后回想起诊治过程,我们从始至终都严格防护,心里也没那么焦急。
疫情无情人有情,隔离人但不隔离爱。希望疫情早日结束,也希望人民医院渡过难关。
——刘昱,来自医学观察定点酒店
自一周前起,我与我院部分医护一起作为密切接触者接受了集中医学观察。
入关后的生活是单纯的。旅店的单间就是我们全部的天地,在这里,人民人做到了最大程度的自律。作为医疗工作者,最了解隔离关键之所在,于是每日三次自觉上报体温,除取饭外不开房门,自行对屋内消毒、通风,出关的小伙伴们主动将床单被罩取下叠好,尽量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护自己也利他人。除这些日常外,每日的固定项目便是从新闻等途径关注着疫情的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期返回岗位后更有信心地面对这一强大敌人。
在这段日子里,我们与世界在物理上隔绝,却在心意上无比相通。微信群里,“隔友”们遇到问题相互支招,浏览到令人振奋的消息也彼此分享。隔离中的我们,也接受着来自医院各位老师的全方位关怀。面对突发事件,大家的工作量骤然增加,却还在时刻关心着我们的生活状况,贴心送来饮食补给、生活用品和消毒用物,深夜的一碗老坛酸菜面可解百忧。
于我而言,每日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下午两点,看着一个又一个同伴顺利解除隔离,离开观察区,而每日最大的期盼也在此刻,期盼着我也能早日回到工作中去,用本职助力战疫。截至目前,全国上下还有数万人如我们一样接受医学观察。我们都在等待,等待疫情过去,彼此再次相拥的那一天。Tomorrow will be fine.
——尹伊楠,来自医学观察定点酒店
2020年02.25,深夜,驻扎武汉后的第18天。
今夜,春雨绵绵,凌晨1点50分,我们医疗组走出同济医院中法新城的隔离病房,这本是充满希望的雨水,却给我们心头洒下些许冷意,凉风吹来,心头一颤,脑子一激灵,跟同行的老师开玩笑讲到,时间过得真快,若再过些日子,我们可能经历了武汉的一年“四季”。
深夜无法入睡,这些天发生的事情像电影一样在大脑中飞快闪过,印象最深的是病房内一位81岁奶奶,这两天病情突然加重,在肺炎的基础上,再发严重的心肌损害,对于已经年迈的老人,无疑是狂风骤雨,雪上加霜。上个班看望她时,还可以下地活动,我还给她留了鼻拭子,她带着一口浓重的武汉方音告诉我,一活动就喘,吃饭没胃口,晚上睡不好。我告诉她,老人家放心,帮您调药,改善胃口和睡眠质量,自己也要多休息。没想到这个班,再次见她,已是抢救的场面,面庞上扣着无创呼吸机面罩,从她的眼神里,看到了恐慌,我们拉着她的手,告诉她,“奶奶,莫怕,我们一直都在,您慢慢喘气,莫着急,睡一觉就会好很多的”,老人听到了,慢慢地闭上了眼睛,呼吸也渐渐地匀称了些,床旁刺耳的生命仪器报警声也终于消停了些…可这位老人的结局,很不乐观,我们仿佛听到了这个生命已经敲出了它最后的悲壮交响乐,心情沉重到了极点…
每认识接诊一位病人,便是一个故事的开始,也是一段缘分的打开,我们很幸运的能够进入别人的人生里,跟随他一起走过一段生命历程,这便可能是这份职业的神圣所在。自然,在故事的结尾,我们都想看到圆满的结局,可往往难遂人意,遂有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绝唱。
面对生死,面对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都想作为一个有力的主导者,可结果告诉我们,我们可能只是一个旁观者,同时,也是同行人。
面对即将出院的患者,切身欢喜;
面对病情加重,病魔缠身,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愿尽内心所有的温暖,拉着奶奶爷爷,叔叔阿姨的手,传尽无限之问候,哪怕愿解一时之苦难。
此次赴疫,使命难负。抱诚心除魔,不忍见老弱病死。
何时再能痛饮长江水,赏尽樱花树,再赋《送瘟神》!
想到这里,我不禁背诵了一遍毛主席的《送瘟神》:“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我坚信,在很快的未来,这首诗描绘的景象必将再现祖国神州大地!
——郭辅政,来自武汉一线
以上“【规培资讯】北大人民医院住院医师的战“疫”笔记”内容由医学教育网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了解更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信息,请点击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