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内科 > 正文

胁痛实证的症状|症候分析|方药治疗

——●●●聚焦热点●●●——

报名预约> 有问必答> 报考测评>

胁痛实证的施治要点是中医内科会涉及的内容,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搜集整理如下:

1.症状

胁痛以胀痛为主,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而增减,胸闷而胀,疼痛游走不定,饮食减少,嗳气频频,苔薄,脉弦,为肝气郁结;如胁痛以刺痛为主,痛有定处,入夜更甚,胁下或见痞块,舌紫黯,脉沉涩,为瘀血内停;如胁痛伴有恶心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湿热内郁肝胆。

2.证候分析

肝气失于条达,阻于胁络,故胁肋胀痛。气属无形,时聚时散,聚散无常,故疼痛走窜不定。情志变化与气的调畅有密切关系,故疼痛随情志变化而有所增减。肝经气机不畅,故胸闷而胀。肝气横逆,易犯脾胃,故食少嗳气。脉弦,为肝郁之象。肝郁日久,气滞血瘀,或跌扑损伤,致瘀血内停,闭阻胁络,故胁痛如刺、痛处不移、入夜更甚。瘀结停滞,积久不散,则渐成痞块。舌紫黯、脉沉涩,均属瘀血内停之象。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胁痛口苦。湿热中阻,升降失常,故恶心呕吐。

3.治法

疏肝利胆,通络止痛。

4.针灸治疗

选穴: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穴为主。取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穴。

随证配穴:呕恶者,加中脘。瘀血内停、痛有定处者,加膈俞、三阴交。湿热重、口苦及恶心者,加内关、中脘。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肝和胆相表里,厥阴、少阳之脉同布于胁肋,故取期门、太冲、支沟、阳陵泉以疏泄肝胆经气,使气血通畅,奏通络止痛之功。佐以足三里和胃降气,而消痞满。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