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主治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儿科主治医师 > 答疑周刊 > 正文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答疑周刊》2020年第51期

问题索引:

一、【问题】胃食管反流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哪些?

二、【问题】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哪些?

具体解答:

一、胃食管反流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哪些?

胃食管反流(GER)是指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反流物反流入食管。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是正常小儿于餐时和餐后下食管括约肌反射性松弛而产生的,不引起病理改变。病理性反流是由于食管括约肌的功能障碍和(或)与功能相关的结构异常,以致食管下段抗反流作用减弱,及胃排空障碍引起压力增高等因素造成,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并发症。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性GER(即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抗反流屏障功能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的结果。抗反流屏障功能包括食管正常蠕动、唾液清除及胃食管交界的解剖结构(食管括约肌、膈肌、膈食管韧带、食管与胃间锐角反流物有胃酸、胃蛋白酶、胆酸和胰酶等。

(一)抗反流屏障功能下降

1.食管括约肌张力(LESP)低下食管括约肌是食管下段环形平滑肌形成的功能高压区,是最主要的抗反流屏障。吞咽时反射性松弛,静息状态保持一定张力使食管下端关闭。当腹腔压增髙时,LESP相应增高以抗反流。研究发现,GER患儿食管括约肌长度缩短、压力减低;早产儿LESP低于足月儿,更易发生GER。其他降低的因素有巧克力、酒类、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茶碱和组胺拮抗药。

2.频发的食管括约肌一过性松弛(TLESR),TLESR非吞咽引起,发生时食管括约肌完全松弛,LESP降低,能持续5~35秒。正常TLESR有利于食管残留物清除。而频发TLESR则促成以GERD.近年研究显示,GERD儿童中LESP降低仅占14%,而频发TLESR占34%.

3.食管与胃夹角(His角)由胃肌层悬带形成,正常是锐角。胃底扩张时悬带紧张使角度变锐起瓣膜作用,可防止反流。新生儿His角较钝,易反流。

4.腹部食管段和膈肌右脚膈肌右脚的束肌纤维似套索样包绕食管下端,起到“弹簧夹样”的箝闭作用。腹腔内食管段可传导腹内高压使食管括约肌收缩。但食管裂孔疝患儿此作用消失。

5.食管下端黏膜的玫瑰花瓣状折叠,增强括约肌收缩,加强抗反流能力。

二、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哪些?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由于幽门环肌肥厚、增生使幽门管狭窄而引起的上消化道不完全梗阻性疾病。发病率占活产婴的0.3/1000~1/1000,男性及第一胎多见,男性与女性比为4~8:1,多为足月儿,早产儿少见。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无统一意见,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少数患儿有家族史,有认为本病为多基因遗传。母患此症,子女发病率。

2.胃肠激素分泌异常近年研究显示,本病患儿幽门环肌中的脑啡肽、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三种神经纤维稀疏,甚至缺如;也有报道患儿血清胃泌素和前列腺素水平升高,幽门组织一氧化氮合酶减少,这些因素导致幽门环肌持续收缩,进而肥厚增生。

二、临床表现

本病的典型症状为频繁呕吐,呕吐物中不含胆汁,吐后食欲旺盛。

1.呕吐为本病的主要症状,一般开始于生后2~4周,开始为间断发生的呕吐,逐日加重为每次奶后必吐,由口鼻喷出,多于喂奶后数分钟即出现,呕吐物为乳汁、胃液、乳凝块,不含胆汁,严重者可含咖啡样物。吐后食欲仍旺盛。

2.胃蠕动波经常可见患儿有起自左肋下,向右上腹移动,然后消失的胃蠕动波。在喂奶时、呕吐前易发现,轻拍腹部时可引出,此症状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3.腹部肿块80%~90%的患儿于右肋缘下腹直肌外侧可触及橄榄样硬性肿块,可移动。该检查须在患儿熟睡时、空腹、呕吐后进行,如用左手在患儿背部托起该侧腹部'可使检出率提高。此检查有诊断意义。

4.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因呕吐丢失胃酸和钾,可产生低氯低钾性碱中毒。但又因摄入不足、代谢紊乱,导致脱水、营养不良、代谢性酸中毒。

5.黄疸2%~3%的患儿有间接胆红素升高,原因不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热量不足、代谢紊乱影响了肝细胞的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活性。

(2)排便减少,增加了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答疑周刊》2020年第51期(word版下载)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儿科主治无忧实验班

报名/考试不过 按协议重学

1780

了解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