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儿科学 > 正文

小儿造血特点是什么?

——●●●聚焦热点●●●——

报名预约> 有问必答> 报考测评>

小儿造血的特点有哪些?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搜集整理如下:

小儿造血可分为胚胎期造血和生后造血。

1.胚胎期造血:

造血首先在卵黄囊出现,然后在肝,最后在骨髓。因而形成3个不同的造血期。

1)中胚叶造血期:在胚胎第3周开始出现卵黄囊造血,在胚胎第6周后,中胚叶造血开始减退。

2)肝造血期:在胚胎2个月时,至胎儿期6个月后,肝造血逐渐减退。

3)骨髓造血期:胚胎第6周时骨髓腔发育已初具规模,但其造血功能在第6个月之后才逐渐稳定,并成为造血的主要器官,出生2——5周后骨髓成为惟一的造血场所。

2.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婴儿期所有的骨髓均为红骨髓,小儿缺少黄髓(可以转变为红骨髓起到代偿作用),如果造血需要增加,就出现髓外造血。

2)骨髓外造血:骨髓外造血极少。出生后,在婴儿期,当遇到各种感染性贫血或造血需要增加时,肝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末梢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感染及贫血矫正后正常骨髓造血可恢复。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