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妇产科学 > 正文

产褥期母体有何变化

——●●●聚焦热点●●●——

报名预约> 有问必答> 报考测评>

产褥期母体具体都有什么变化?这是很多人好奇的问题,看完下面的文章,相信你会了解。

1.产褥期变化最大的是生殖系统,其中又以子宫的变化为最大医学|教育网整理。

(1)子宫复旧:子宫在胎盘娩出后逐渐恢复至未孕前状态的过程,称为子宫复旧(involu-tlonoiuterus)。需时6~8周。

1)宫体变化:肌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但肌细胞长度和体积却明显缩小,其多余的细胞浆变性自溶,在溶酶体酶系作用下,转化成氨基酸进入循环系统,由肾脏排出。因此,随着肌纤维的不断缩复,子宫体积逐渐缩小。胎盘娩出后子宫大小一般为17cm×12cm×8cm,重量约1000g,产后l周时降为500g,产后2周时降为300g,产后6周一般恢复至孕前大小(约50g)。胎盘娩出时,胎盘附着部蜕膜海绵层随胎盘娩出。胎盘附着表面粗糙,分娩后2~3日,蜕膜浅层细胞发生退行性变,坏死脱落,形成恶露的一部分;深层保留的腺体和间质细胞迅速增殖,成为新的子宫内膜。产后第3周除胎盘附着部位以外的子宫内膜基本修复,胎盘附着部位的内膜修复约需至产后6周。子宫肌层闻的血管由于肌层收缩而被压缩变细,最终闭塞形成血栓,后被机化吸收。

2)子宫下段变化:产后几周内,被动扩张、拉长的子宫下段缩复,恢复至非孕时的子宫峡部。

3)宫颈变化:胎儿娩出后,宫颈外口如袖口状,产后2~3日宫口可容2指,产后l周宫口关闭,宫颈管复原,产后4周左右宫颈恢复至孕前形态。常因产时宫颈左右两侧(3点及9点处)撕裂,愈合后宫颈外口呈“一”字形横裂(已产型)。

(2)阴道、外阴的变化:阴道受胎先露部压迫,在产后最初几日内可出现水肿,阴道壁松软、平坦,弹性较差。阴道粘膜皱褶消失,产后阴道壁水肿逐渐消失,弹性恢复。阴道粘膜上皮恢复到正常孕前状态需等到排卵恢复。

阴道分娩后外阴出现水肿,产后数日内消退。处女膜因分娩时撕裂而成为残缺不全的痕迹;阴唇后联合可有轻度裂伤,缝合后3~5日能愈合。分娩可造成盆底组织(肌肉及筋膜)扩张过度,弹性减弱,一般产褥期内可恢复。但分娩次数过多,间隔时间过短,盆底组织松弛,较难完全恢复正常,这也是导致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的重要原因。

2.乳房乳房的主要变化为泌乳。由于分娩后雌、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抑制了催乳激素抑制因子的释放,在催乳激素的作用下,乳房腺细胞开始分泌乳汁。婴儿每次吸吮刺激乳头时,可以通过抑制下丘脑多巴胺及其它催乳激素抑制因子,致使催乳激素呈脉冲式释放,促进乳汁分泌。吸吮乳头还可反射性地引起神经垂体释放缩宫素,缩宫素具有使乳腺腺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收缩的功能,使乳汁从腺泡、小乳导管进入输乳导管和乳窦而喷出,进而排出乳汁,此过程又称为喷乳反射。乳汁产生的数量和产妇足够睡眠,充足营养,愉悦情绪和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产后7日内分泌的乳汁,称为初乳,初乳色偏黄是由于含有较多胡萝素的缘故。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初乳中含有大量抗体,有助于新生儿抵抗疾病的侵袭。母乳中还含有丰富的蛋白和脂肪,多种免疫物质、矿物质、维生素和酶,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作用,是新生儿的最佳天然食物。

3.循环系统子宫胎盘循环结束后,大量血液从子宫进人产妇的体循环,加之妊娠期潴留在组织中的液体亦进入母体血循环中。产后72小时内,产妇血循环量增加l5%~25%,尤其是最初24小时,因此产后72小时内心脏负担明显加重,应注意预防心衰的发生。一般产后2~6周,血循环量恢复到孕前水平。

4.血液系统产褥早期仍处于高凝状态,对子宫创面恢复、预防产后出血有利。白细胞总数于产褥早期仍较高,一般l~2周内恢复正常。血小板亦逐渐上升恢复正常。产褥早期可继续贫血,一般产后10日血红蛋白上升,红细胞沉降率于分娩后逐渐恢复至正常。

5.泌尿系统产后第l周,一般为多尿期,因孕期潴留在体内的大量液体在产褥早期主要通过肾排出。由于分娩过程中膀胱受压,粘膜充血水肿对尿液刺激敏感性下降以及外阴疼痛使产妇不愿用力排尿,可出现一过性尿潴留,尤其在产后最初12小时。

6.消化系统产后l~2周内消化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产褥早期胃肠肌张力仍较低,产妇食欲欠佳,喜进汤食,加之产妇活动少,肠蠕动减弱,容易发生便秘

7.内分泌系统产后l周,产妇血清中雌、孕激素水平恢复到孕前水平。血HCG产后2周内血中已测不出。胎盘分泌的胎盘生乳素,一般在产后6小时内消失,血中不再能测出。产后6周FSH、LH逐渐恢复,不哺乳妇女一般产后6~10周左右恢复排卵。甲状腺功能在产后l周恢复正常。肾上腺皮质功能分娩后逐渐下降,约产后4日恢复正常。排卵的恢复与是否哺乳及哺乳时间长短有关,哺乳妇女一般在哺乳阶段不来月经,但也可以有排卵。

8.免疫系统在产褥期,机体免疫功能逐渐恢复,NK细胞和I.AK细胞活性增加,有利于对疾病的防御。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