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早教与大脑开发之语言能力开发
来源:医学教育网
儿童成长期非常关键的一个能力,就是语言能力。语言有三个核心要素,一是信息输入,二是信息在大脑中的处理,三是信息输出。今天医学教育网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幼儿早教与大脑开发之语言能力开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语言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智能,人类在运用语言的时候,不仅有粗大的动作,比如肢体语言的配合,也有精细的动作,比如发声和书写需要的精细的肌肉,更重要的是还有人类复杂的思维活动,以及人类的情绪和情感因素在里面。以下重点介绍通过故事学语言。
第一,讲故事,帮助孩子搭建通往真实世界的桥梁。
有些家长可能认为,讲故事就是虚构的东西。看了半天的故事,还得自己去领悟其中的道理,效率太低了,有人愿意看那些直接讲道理的书。
但是故事对于我们人类的文明演变非常重要。人类的大脑天生就喜欢故事,因为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当我们听到一个好故事的时候,我们不只是沉浸在故事情节的联想中,我们的大脑中处理动作,视觉,听觉,嗅觉的区域也被激活了,跟在现实中被激活的那部分脑区一样。
我们的大脑在听到故事的时候,就会对故事中的情景产生本能反应,通过这种提前的预言,将来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能够提炼出策略,更好的应对各种复杂场景。
通过讲故事,孩子能够学会从混乱中看到规律和模式,将来面对社会上各种处境时,能提前得到应急方案。可以说故事不会让孩子变成空想家,反而会帮助孩子搭建通往真实世界的桥梁。
有些人会认为,故事跟现实世界差别太大了,故事似乎并不能提供多少解决我们现代社会问题的方法。的确是这样,如果照搬故事的模式,生搬硬套用于现实生活中,就像纸上谈兵一样,结果是非常可怕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经典的故事学到很多核心的问题,比如说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己的关系,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适用于任何时代。并且孩子每天都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他总有机会学着去处理现实中的问题,而故事提供给孩子的是处理这些问题的内部原理。
尤其是遇到孩子喜欢的故事,那些好的故事能够积极的塑造孩子的思维,孩子会想象自己是故事中的某个人物,对故事的情节发展会有很深的认同感,记忆也会非常的深刻。
著名的认知科学家艾力克高普尼克说我从简奥斯汀中的小说中,了解到的人类性格与社会生活远远要多于在专业杂志中所了解到的。
第二,好故事的4c原则。
第一是因果关系,causality。表明事情的发生是有前因后果的,能够很好的解释清楚故事的逻辑,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开头和结尾之间要有严密的逻辑链。
第二,冲突,conflict。一般主人公会有一个愿望或者是目标,然后很多事情会阻碍他实现这个目标。然后主人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就像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一样。
第三是多样性,complications。一般故事要有很多的转折,要体现层次的丰富性,内容的多样性。
第4是角色,character。一个好的故事要围绕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展开,有的角色,很有趣,有的角色,很邪恶,有的角色很善良。孩子会通过故事探索自己与他人思维的差异,揣摩不同人的思维活动,他的社会情绪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发展。比如说西游记里边儿,孙悟空是机智英勇的,猪八戒是懒惰和软弱的,这些性格特点,是通过一个个行为和故事来展现的。
第三,讲故事的方式。
是给孩子直接讲故事好,还是照着书念故事更好呢?美国的一个研究表明,如果是大人讲故事,那么孩子会对故事的理解能力更强,如果是听大人照着书念故事,孩子就能够运用更多的词汇和修辞方式去描述这个故事。
因此,在孩子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可以他讲故事,如果孩子的语言词汇量扩大以后,就可以照着书给他念,这样可以锻炼语言的复杂度。
除了给孩子讲故事,还要鼓励孩子,自己讲故事,或者把故事复述出来,或者是看了电影以后,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要鼓励孩子多说多讲,哪怕他一个人自言自语或者对着他的玩具讲故事,都是很好的语言训练。
第四,讲故事与思维能力。
怎样让孩子讲出更好的故事呢?首先要给帮助孩子,给故事添加更多的细节。对细节的描述和记忆可以提升孩子的记忆力、观察力。
其次,让孩子去理解故事的线索。通过故事线索的发展,让孩子理解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对故事内容、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孩子可以提升理解力。
同时,把语言和表演结合在一起。孩子天生都有表演的天赋,喜欢展示给你自己的家人看。可以把绘本做成舞台剧,跟孩子一起来演出。并且让孩子来当导演,家长做演员。
第五,如何更好学习语言。
婴儿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和人面对面的交流,同样的语句,如果用录音录像的方式放出来,学起来的效果就要差很多。
现在有有些人喜欢用音乐播放器成天对着孩子反复播放各种经典的朗读,这些方法看起来是在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但是事实上,孩子是对这种事先录制好的录音材料并不敏感。更好的方式是家长读,或者和孩子一起读经典,这样效果明显要好很多。
再如,孩子学英语的时候,更好的方式是用英语聊天和玩游戏,让孩子在熟悉的场景下,他更容易去理解语言的意义。语言是只有在场景化和生活化中,才能表现实际价值。
另外,语言的学习中要注意韵律和节奏。孩子们喜欢有节奏感的东西,节奏感能够促进大脑的发展。
人们在朗诵诗的时候,除了会激活大脑中与阅读相关的区域,也会激活与音乐相关的区域。因为诗歌是具有音乐性的,诗歌的节奏,韵律和音乐很像,让孩子读诗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诗的节奏和韵律。
第六,关于识字。
如果采用强迫式的方式让孩子过早认过早识字。孩子只是机械的,记住了字的形状和读音,对于这个字怎么用毫无概念。这种认知方式就是拔苗助长,对孩子对大于利。
如果让孩子在一种快乐,轻松的环境下认识汉字,也就是基于场景的教学方式,那么这些字对孩子来说,就不再是机械的,孤立的,毫无意义的,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识字是一个复杂、耗时的过程,如果用错了方法,只会让识字的过程变得枯燥,甚至适得其反。
并且记忆和背诵汉字并不是学习语言的真正目的,我们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核心是要做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在日常环境中怎么去应用这些字,怎样去理解这些字。
新西兰科学家玛丽克莱,提出孩子的读写能力是自然发展出来的,你给他丰富的文字环境,他自然就会读写汉字,孩子不会像大人一样把文字看成多么正式和严肃的东西。他会在生活环境中自然而然的接触,也就是学会了汉字。只要生活环境中有丰富的汉字信息的输入和刺激。
因此,孩子学习汉字,关键不在于年龄的早晚,而在于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是自然式的,还是强迫式的,是机械式的,还是引导启发式的?
在阅读以及学习过程中也有一种马太效应,也就是,从小就喜欢读书的孩子,以后会更加喜欢读书,并且读书的能力越来越强。
学习语言的关键,除了信息的输入以外,要鼓励孩子多说多写。
当前孩子学习语言主要就是汉语和英语。汉语是古老的语言,但有极强的生命力;英语则是更精密的语言,两种语言彼此融合发展,都是当代的高级语言。
汉语是以视觉符号为核心的,英语则以声音符号为核心。但两种语言发展到当代,音形意都有深刻的内涵。
对于儿童,学习汉语关键就在于多看多写,多看多写就能打开汉语的智慧之门。而英语则是要多听和多说,因为用于日常沟通英语,其书写相对比较简单,而英语的发音,却有相当的复杂度。有人说,让小孩子同时学习这两门语言会不会在头脑中打架,其实不必担心,小孩子们有天然的分别能力,可以把它储存在自己的大脑中。
只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小学一年级时期,老师会教汉语拼音,而且会大量的使用汉语拼音,汉语拼音中的一些字母的发音和英语有所不同,这些不同会产生一定的干扰。但汉语拼音只是一个过渡工具,汉语的核心还是方块字。而英语发展到后期,也出现过非常复杂的视觉系统,但这种英语书法,只是极少数人的爱好罢了。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早教与大脑开发之语言能力开发,请大家多多关注医学教育网,我们会随时更新更多更好的关于医学知识、医疗招聘及考试辅导等相关内容,敬请期待!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