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资料
25例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在40岁——70岁之间。均有胸痹、心痛、短气(心电图示有心肌缺血性改变,心律失常或左心室肥厚,血清胆固醇增高)等主要临床症状,患病时间最短者2年,最长者达15年之久。
二、基本方药
基本主:黄芪20克,桂枝、赤芍各10克,全当归、当参、全瓜蒌各15克,细辛、沉香各5克,薤白12克,丹参30克,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加减法:挟气虚者以红参易党参加附片、干姜;挟寒凝者加附片,干姜、毕拨、姜黄;挟痰浊者加藿香,佩兰、苍术、半夏、芥子;挟气滞者加柴胡疏肝散;挟瘀血者加三七、川芎、红花、茜草、枳实等。
三、治疗效果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正常,观察一年以上未复发者19例。
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检查有明显好转,观察半年以上未复发者5例。
无效:治疗前后病情相似或加重者1例。四、典型病例:
例1、徐某,男,60岁。
患者48岁时,始觉胸闷短气,心前区时有胀痛,经西医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心肌缺血,久治不愈。心痛时含硝酸甘油即可缓解。
98年秋,疼痛加重,疼痛是境延长,次数频繁,2——3日发作一次,甚则一日2——3次,就诊时,习痛频作,甚则痛如绞,伴背心胀痛,胸闷短气,心悸不宁,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动则气短不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脉沉细无力,时有结代,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滑。心电图提示:冠状A供血不足,窦性心动过缓,左束之传异不全阻滞。观其脉症,此乃心阳不振,心气亏虚,心脉痹阴,气滞血瘀氮。治宜温阳益气,宣痹通脉。用基本方法加干姜,附片各6克,红参易党参10克,服7剂后疼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心率增快。35剂后诸症基本消除。后以上方加白术、茯苓、枣仁、远志、菖蒲等作成丸药,服用两月余,复查心电图正常,嘱其适当运动,定期检查,至今未见复发。
例2、张某,女,52岁。
患者41岁开始感胸痛,胀闷,其则胸痛彻背,或猝然心痛如绞,出冷汗,唇紫肢厥,经住院治疗缓解。出院不久,病状依故,且愈来愈烈,服用多种中西药罔效,用硝酸甘油,消心痛等尚能缓解一时,就诊时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有时突然发作,痛如刀割,心悸怔忡,慌恐不宁,夜甚于昼,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沉细而涩。心电图呈缺血性S—T段压低改变。
提示:
心肌缺血,左心室肥厚,心律失常。纵观脉症,属心脉瘀滞,脉络不通故也。治宜温通心脉,活血化瘀。用基本方加桃仁、田本、茜草各10克,服10剂后症状缓解,边服30剂,疼痛消失,心电图好转。继以上方为主作丸药吞食二月而愈,至今未见复发。
按冠心病,属祖国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之范畴。笔者认为本病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是:阳微→气虚→寒凝→气滞→血瘀→心痛。临床上要着眼气血之运行,选用温阳、益气通脉为主的治疗法则,目地在于振奋胸阳,补益心气,疏浚脉络,使气血畅通,心痛消除。基于此取桂枝温通血脉码调制,益气通阳;细辛助桂枝温通,释寒凝而止痛;黄芪、党参补益正气;丹参、赤芍活血祛瘀,生血通络;当归活血祛瘀,补血生新,养肝安神;瓜蒌,薤白行气止痛,通阳散结;沉香温中散寒,助反蒌行气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