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护士的急救工作概况(下)
2008-11-11 09:58 来源:医学教育网
四、救护人员组织管理
消防处下辖的救护总区由一名救护总长负责监督,该总区划分为港岛、九龙及新界3个行动区域及一个救护总区总部。各行动区域再按区域划分为两个分区。在香港共有28个救护站,形成了自上而下完整周密的救护组织网络。
消防处的救护总区为香港特区政府的纪律部队,有着严格的编制和纪律,并着统一制服,由消防处统管的救护人员也像军队一样有着明确的军阶衔级,并在其佩戴的肩章上有明确的标识。其职级共分为11级,救护总长为最高级衔,其下由高到低依次为:高级助理救护总长、助理救护总长、救护监督、高级救护主任、救护主任、见习救护主任、救护总队目、救护队目、资深救护员、救护员。
五、医院的急诊管理
香港公立医院的慢诊病人需要预约门诊,有时长达3个月,而急诊病人随到随治。急诊室的医生、护士都配有标志符号,职责分明。急救室门口有便捷的救护车通道。急救室内配有完善的手术室和先进的抢救设备,手术室通常备有X线机。在大型医院的急救区域,都设置为敞开式的急诊观察单元,即一个宽敞走廊的两侧均为急诊观察室,每个单元均无门,以滑动门帘屏蔽,内设可移式病床、吊灯、输液天轨及医用气体接口。这样仅用少量的护士即可观察数个敞开式单元,视野开阔,便于医护人员观察、联络和组织抢救。急救区域内忙而不乱,安静有序,地面无血污及污物,空气清晰。
香港公立医院急诊管理与内地相比印象较深的有4处:
一、病人急诊需出示身份证或出世纸以及其它有效的身份证明文件,此与计算机录入和社会福利制度有关。
二、地面划有不同颜色,醒目的道路指引线,只要沿线而寻,即使是文盲或道路曲折也能准确无误地寻及目的地,如地上橙色线是指引前往急诊观察室,蓝色路线到X线检查部,黄线指引到药房。
三、门诊急诊的伤口逢合、小手术或打石膏须签署手术同意书。
四、对“急诊”的概念给予病人明确指引,“轻微发烧、轻微腹泄与呕吐、伤风或感冒、肌肉疼痛”等均非急病,这样就减轻了急诊部门的负担,使医护人员集中力量处理确属危急重症的病人,提高了急诊质量。
六、启示
1.院前急救机构模式:香港的院前急救机构由政府消防处管辖,这种模式与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救护系统模式相同。这种模式的急救适应性强,除了承担疾病引起的急症救护外,还可承担工伤意外、化学品中毒、自杀、交通意外、淹溺等拯救。由于配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在急救中独立完成遂行任务的水平很高。但是,经费投入量大,对人员素质和装备水平要求很高。但从长远发展看,似为内地院前急救的较为理想模式。
2.院前救护组织体制:香港消防处的救护人员为政府公务员,有统一的制服和严格的军事化训练,并且设有官衔级,这种准军事化的组织体制便于考核和晋升,有助于调动人员士气,便于在大型抢救现场的组织指挥,同时也有利于保持救护人员的专业水准、职业操守和队伍的稳定。
3.信息化的急救网络系统:香港消防处的救护系统和公立医院急救部门都建立了完善的计算机联网信息系统,极大地方便了抢救。存储的资料有助于急救措施的具体实施和警方的调查。医院门诊系统的急救资讯系统(A&EIS)可以透过已存储的病人电子病历记录和“香港病人卡”(信用卡大小,具有4.4Mbytes的多种媒介储存能力),读取有关信息,及时为抢救提供有用的资料。急诊病人到院后,医生填写制式表格病历,病历设计科学详尽。病历的编码以条形编码录入计算机,操作方便,从而减轻了医生的工作负荷。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