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知识

首页 > 口腔医学知识 > 其他 > 正文

Ips Empress ll 铸瓷贴面

  全瓷系统以其卓越的美学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耐腐蚀性、耐磨损性和X线透射性而受到修复医生和患者青睐。粘结修复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瓷贴面修复范围,并且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对于一个病例来说,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怎样做才能最简单,怎样做才能保存更多的牙体组织。当然,其前提应该是建立在修复体具有良好的美学效果及功能上,而瓷贴面修复是其中最为保守,美学效果最好的一项技术,因而瓷贴面的应用变得更为广泛。

  全瓷贴面分为烤瓷贴面(常规粉浆涂塑瓷),铸造玻璃陶瓷贴面及热压铸陶瓷贴面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作瓷贴面。而热压铸陶瓷贴面因其良好的美学效果和强度及较低的制作成本而成为现在市场的主流修复体。而其代表产品为IpsEmpress.现对其临床应用要点作以详细介绍。

  目前最广泛使用的铸压陶瓷修复技术是义获嘉公司的EmpressⅡ铸瓷二代技术,其基于一代铸瓷材料(白榴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矽酸锂铸瓷二代材料,其抗折力可达420mpa,是白榴石的2.5倍。铸瓷二代技术是先用瓷块进行铸压成型,然后在其表面进行烤瓷上釉。它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在不同颜色、不同透明度的瓷块上烤瓷,完全解决了金属烤瓷的不透明感和冷暖感的问题,以真正达到仿真烤瓷的效果。铸瓷二代的烤瓷材料采用新型氟化羥磷灰石低温瓷粉,其结合力和抗折力高于高温瓷粉,高温烤瓷的瓷体质硬,密度高,光泽感强,需进行特殊的处理才能使其质感接近于牙釉质。低温的烤瓷材料不管是质感还是耐磨度及表面光泽都非常接近牙釉质,因而可以达到仿真效果。

  一、适应症

  因其强度有限固其主要适用于前牙和双尖牙。

  第一类 对活髓或死髓牙漂白治疗无效或不希望选择漂白治疗的牙齿;如死髓牙、四环素牙、氟斑牙及增龄引起的牙齿颜色加重。

  第二类 需要明显改善形态的前牙。

  1、牙结构缺损:釉质发育不良、轻度龋损等其他因素导致的唇面、切端或牙尖釉质缺损;

  2、前牙外观形态异常:如畸形牙、过小牙等;

  3、牙间隙:牙齿邻间隙过大和需要关闭或减小龈间隙的病例;

  4、轻度错位牙:如扭转或错位牙等,且患者不愿意接受正畸治疗者;

  5、过短牙或磨耗牙加长切端且釉质量足够者(一般不超过2mm)以及需要增加突度的病例;

  6、前牙唇侧不良修复体。

  第三类 对缺损前牙进行广泛修复者;如牙齿冠折。

  二、禁忌证

  第一类咬牙合异常。

  1、下颌严重深覆牙合;闭锁牙合者;

  2、下颌唇侧严重磨损无间隙者;

  3、反牙合患者上颌唇侧磨损严重者;

  第二类不良口腔习惯。

  1、夜磨牙,紧咬牙者;

  2、咬异物或硬物习惯的患者;

  第三类无足够的牙釉质或可酸蚀的牙釉质。

  1、原有唇侧修复体磨除牙体组织过多导致无足够牙釉质;

  2、滞留乳牙;

  3、重度氟斑牙。

  三、临床操作流程及基本要求

  1、医患交流

  最初的医患沟通是所有后续治疗成功的基础。从一开始,就必须让患者明白该方案的利与弊,让患者理解并认同治疗的方法和目的,从而促使患者与医生密切配合,特别是通过控制菌斑的方式,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只有牙周健康,最终的修复治疗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也只有患者满意且效果长期稳定才能称之为成功。也只有通过医患沟通才能详细了解患者对美观的要求及心理要求,才能制作出适合具体患者的修复体。

  2、术前检查

  应仔细检查患者的咬合,牙齿的位置,牙体、牙髓、牙周情况和控制菌斑的能力,牙体的颜色等。较复杂病例应取研究模型上牙合架,制作美学蜡型以评估修复效果。必要时可建议患者作正畸,牵引,冠延长术等以配合修复治疗。

  3、牙体预备

  术前应对牙周状况不佳的患者进行常规的牙周洁治,并于牙周状况稳定后再进行牙体预备,此点至关重要,其常常关系到修复体的成败,但往往很多医生因各种原因而未能做到。

  瓷贴面牙体预备原则

  1)牙体预备应均匀、适量无倒凹,以免影响贴面就位;预备体应圆滑无尖锐线角。并在保证瓷贴面有足够修复空间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减少牙体预备量;

  2)应有足够的釉质粘结面以提供有效的粘结;

  3)边缘应光滑连续完整,边缘线应位于釉质层以利于边缘封闭,并尽量设计于自洁区;

  4)龈边缘最理想的是无角肩台,应位于釉质内,位置可视具体病例而定。

  牙体预备过程

  1)唇面预备 牙体预备前并非必须排龈,如一定要排龈则应用牙周探针探测龈袋深度,以选择不同粗细的排龈线排龈,并应选用不含药物的排龈线排龈,以免在颈缘预备时无法准确确定颈缘线在龈下的深度。唇面预备应分两个平面进行:龈缘1/3~1/2和切端1/2~2/3.由于牙颈部的牙釉质很薄,因此唇侧龈端的牙体预备应尽量少。其标准的预备量一般是0.3mm~0.5mm,牙颈部无明显染色时应选择0.3mm为佳,特别是下前牙。而唇面切端最理想的预备量是0.5mm~0.8mm.如此可以保证龈边缘及其余部分均在釉质上从而获得更好的边缘封闭及可靠的粘结强度,能更有效地减少微渗漏和保证修复体的良好固位。

  预备时首先用专用金刚砂刻度指示车针在颈部及切端形成相应的指示沟,然后利用圆头锥形车针去除深度指示沟之间的剩余牙体组织,再进一步形成龈缘的初步形态,用车针圆形末端刚好在平齐龈或龈上0.5mm的位置形成小的无角肩台。

  2)邻面预备 邻面预备仅仅是唇面预备的延续。用圆头锥形车针继续原来的预备直达邻面,其必须保证有足够的预备量,尤其是在线角处。为保证牙体预备量一致及形成光滑连续完整的边缘,务必使车针长轴和牙体长轴保持一致。邻面的预备应扩展到接触区,但不应该破坏接触区。其近远中应用单面树脂砂条锉开少许,不仅有利于分割模型,而且可以去除牙体预备边缘的锐边。当用瓷贴面恢复邻间隙时,邻面预备可适当向舌侧延伸甚至包绕整个邻面。当预备到邻间隙时,车针容易偏离切端形成“台阶”,应避免,该台阶易于贴面就位后于此处形成难看的阴影。

  3)切端预备 切端终止线的预备方法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唇面预备终止到切缘,切端长度保持不变即“开窗型”;第二种就是切缘有少量的预备或磨短,瓷覆盖切缘形成端对端接触即“对接型”;第三种是切缘有少量的预备或磨短,且预备到达舌面切端1mm以上,在舌面形成终止线即“包绕型”。第一种预备不需磨短切缘,可在唇侧原切端预备面的基础上用圆头锥形车针在切端顺牙体长轴方向形成无角肩台。后两种需根据切端是否加长决定切端磨除量。当不需加长时,患牙切端需先磨除1mm,以为瓷提供足够空间;当切端需加长时,需根据加长量的多少适当减少切端磨除量,使修复体最终切端瓷长度达到1mm但少于2mm.有专家经试验证明贴面覆盖牙齿切端和邻面十分重要,因为在此条件下瓷覆盖切端可以提供宽的垂直终止作用抵抗垂直向负荷,这可以减少贴面内的应力集中,修复体内有良好的应力分布,所以能够提供很强的抗力性能。这种方法有很多优点,例如便于操作,尤其是利于修复体的就位(少量的瓷覆盖切端能为贴面提供垂直终止作用,并帮助其正确就位,贴面的稳定性好,而且粘结时对所有边缘进行操作都很方便);此外,切端覆盖便于技师制作修复体外形,并且有助于改进切缘的美观性能。其主张对于正常咬合的患者,瓷贴面应尽可能采用切端包绕型。但究竟选择哪种设计应充分考虑到牙体组织唇舌径厚度、病人是否有加长牙冠改形的美观需要,以及咬合这几个方面综合决定。

  4)切端舌侧预备 包绕型牙体预备涉及到舌侧预备。其边缘线在舌面切端下1~3mm,并且距离正中接触区至少1.0mm.预备时用圆头锥形车针完成舌侧终止线的预备。保持车针与舌面平行,利用车针末端圆头形状形成0.5mm深的无角肩台。

  5)龈缘预备 此处的牙体预备原则上一定要在排龈后进行,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预备时损伤牙龈组织,并且可以保持视野清晰。如果牙齿颜色不是很深,一般选择龈上肩台或不超过0.2mm的龈下肩台,对于颜色较深者,肩台位置亦不可超过龈下0.5mm,且边缘一定要位于牙釉质内,不可破坏釉牙骨质界,更不可破坏生物学宽度。肩台的形式应选择0.3mm或0.5mm的无角肩台,要求光滑连续。

  6)预备体精修 此点亦相当重要,应务必用细砂圆头锥形车针去除可能导致应力集中的尖锐点线角,尤其是在切角和舌面的交界处及龈边缘肩台。

  7)制取印模 对于平龈或龈下边缘者通常需排龈,对于含药物的排龈线应在排龈线取出后充分冲洗龈沟并干燥,以免影响印模质量(任何情况下,从龈沟内取出前必须确保排龈线是轻度湿润的,以防止过于干燥的排印线造成上皮衬里的损伤。);并且应在排龈线取出后1分钟内制取印模。印模材料最好采用硅橡胶或聚醚橡胶印模材制取,超硬石膏灌模。

  8)暂时性修复体 因为牙体预备多位于釉质层内,所以术后敏感一般不明显。并且暂时性修复体常会影响瓷贴面的就位和粘结强度,因此尽量不做。对于坚持要做的患者,可以使用预成的薄形树脂贴面,粘结前在唇面预备体上涂一点或两点酸蚀剂酸蚀表面。酸蚀面积必须很小,否则很难去除。

  9)比色 瓷贴面比色的方法与金瓷冠的比色方法相似,IspEmpress铸瓷贴面应选用chromascop义获嘉比色系统,但先要比牙本质色,再选择贴面颜色。但是瓷贴面修复的最终颜色不仅取决于瓷的颜色,还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基牙预备体固有的颜色;2、所选瓷的颜色和所用的不透明瓷的量;3、树脂粘结剂的颜色和透明度等。通常情况下,瓷贴面选色时,如果没有合适的色卡,应尽量选择亮度偏大、饱和度偏低的颜色,以便利用今后的外染色或利用粘结剂调色。另外应将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标注于设计单上,亦应划出详细的颜色分布图,必要时应将带有比色卡的数码照片及诊断模型一起交给技师。

  10)贴面的试戴、粘结

  1、用细排龈线排龈,以便让视野清晰。

  2、检查贴面是否完全就位,接触区是否合适,检查边缘是否密合,形态和大小是否协调、颜色是否匹配。为了避免折断,在就位和检查瓷贴面时只能用温和的力。调牙合可以在贴面粘结就位后再进行,否则易在调牙合时发生瓷裂。

  3、用Try-in试戴剂试色,找出最佳的封闭剂。对于牙色匹配的预备牙,透明色一般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而对于变色牙则不宜采用透明封闭剂,此时需增加不透明封闭剂以达到遮色目的。但如果单独使用不透明封闭剂常常产生蜡白样结果,因此,建议与其他颜色的封闭剂按适当比例混合后应用,这样其半透明特性不会被破坏,而且也起到遮色效果。另外,向封闭剂里加入适量互补色也可起到遮盖变色区的目的。

  4、瓷贴面的处理粘结前瓷贴面的粘结面应进行喷砂和超声波清洗处理。并应用氢氟酸凝胶酸蚀1分钟。酸蚀时要防止酸蚀剂接触外表面的饰面瓷,酸蚀后用蒸馏水加压喷雾冲洗,然后干燥并涂上硅烷偶联剂。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干燥后不应有任何异物再污染粘结面。

  5、牙面的处理釉质面的处理通常采用37%磷酸酸蚀30秒—1分钟,而对于牙本质暴露区则需减少酸蚀时间,一般不超过10秒。酸蚀后用大量蒸馏水冲洗20秒,并用无油无水气枪吹干,然后涂前处理剂、牙本质粘结剂、牙釉质粘结剂,再将适当颜色的树脂封闭剂涂在硅烷化后的贴面上,就位并光固化。

  6、粘结、固化、磨光粘结贴面时应该用赛璐璐条对修复牙的近远中进行隔离,在确保贴面就位的情况下,在各边缘区分段光固化几秒钟,每固化一个区域就清除相应边缘区域溢出固化的粘结剂,当所有的边缘区多余封闭剂去除后,小心取出排龈线、赛璐璐条,再用牙线清除邻面过多的粘结剂。随后彻底光固化。粘结完毕后,应进行调牙合,然后逐级抛光。

  11)瓷贴面修复后的维护

  1.修复后的牙齿应注意清洁,应养成用牙线清洁邻面的习惯;

  2.避免过大的咬合力和咬合习惯,避免咬硬物;

  3.运动时应注意保护;

  4.定期口腔复查、保健。(医学教育网搜集)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