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外科护理工作范围与形式不断扩大和变化。在与其他学科彼此促进、交叉和重叠的同时,大大丰富了外科学和外科护理学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对护理工作者提出新的多方面的要求。
近年来,心血管外科护理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从40年代初开展的动脉导管结扎术的护理,到50、60、70年代相继开展的二尖瓣扩张分离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护理观察,以及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成功进行的心脏移植,以及心脏监护、血流动力学监护、各种辅助循环、体外膜肺等新技术的开展,同时,先进护理仪器的引进与应用,加快促进了心血管外科护理模式及内容与国际护理进一步接轨。
器官移植在我国起步较晚,70年代后期则有了较大的进展,90年代初近百家医院开展了肾移植手术。病例已过万计,目前,每年约有2000例病人接受肾移植术,居亚洲各国之冠。在肾移植手术护理实践中,我国护理工作者总结出一整套科学、规范并成熟的经验,显示出较高的护理水准。肝移植、心肺移植的相继开展,胰腺、甲状旁腺、脾移植等已在临床应用并取得较好的疗效。与之相随的手术室护理范围有了很大扩展,并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移植病房的无菌管理,术后排斥反应的观察,以及病人心理适应等诸多课题,使护理科研跃上更高层次。断肢再植、拇指乃至全手再造与功能重建以及手外科护理持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人工关节置换使许多病人能早期下床活动,其功能训练给护士提出了新的课题。格拉斯哥昏迷分级计分法的运用,使颅脑损伤程度的判断更为精确,并符合实际。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以及神经外科监护室各种仪器的不断更新,使护理质量与水准显著提高。此外,精湛的围手术期护理,使外科医生敢于扩大手术适应证,低于2公斤的早产儿或耄耋老者进行手术治疗已不鲜见。
1980年,协和外科医生赴法国学习危重病医学,回国后,在协和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ICU病房(Intensivecareunit)国内有译为“加强治疗”,也有称为“重症监护”,当时只有一张床,不要说外界,就连自己医院的医护人员也不理解这是在干什么?!从别的科“请”来危重病人进行治疗,晚上,医护人员就睡在病人床旁的垫子上,日夜监护着病人,不足两年,ICU使危重病人起死回生的业绩令人耳目一新,内、外、妇、儿各科都愿把一些术前术后濒危的病人送到ICU“加强支持”一番。此后不久,ICU遍及全国各地医院。ICU在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及经验丰富的重症监护人才,丰富了现代护理学的内容,拓展和提高了现代护理领域及层次,在现代化医院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