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手机站

登录/注册

西方护理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2008-06-24 17:29 来源:医学教育网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伴随着西方现代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不断传入,西方近代护理学开始传入中国,掀开了中国近代护理的新篇章。

  西方近代护理起始于19世纪60年代,是适应近代工业与社会分工的需要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奠基人是佛罗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Nightingale,1820~1910)。她总结了战地救护和医院护理管理的成功经验,写出了《医院札记》、《护理札记》两书和100多篇论文,特别是她1860年在英国圣多玛医院首创近代护士学校,为近代护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南丁格尔的护理实践和护理思想,为护理工作赢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护理作为一门科学和职业,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使护理学走上了近代发展的道路。因此,西方近代护理也称为南丁格尔式的护理。

  西方近代护理作为西方医学的组成部分进入中国的最初形式是通过传教士开办医院。随着中国教会医院的增加,外国护士也随之来到中国。据1915年在华基督教会报告,当时基督教会医院及诊所共有330所,外国医生383名,外国护士112名。最早来华的西方护士是美国教会医院护士麦克奇尼(Mekechnie),其他外国护士,如约翰逊(Johnson)、信宝珠(Simpson)、盖仪贞(NinaDGage)、贝孟雅(HopeBell)等也相继来华,从事护理工作。外国护士来华从事护理工作,为西方护理传入中国创造了条件。

  随着外国在华教会医院的发展,护理人员明显不足,教会医院开始训练中国的护理人员,并逐步发展为近代的护士学校出现在中国。1888年,美国护士约翰逊在福州首创护士学校,开始用比较正规的方式培养中国护士。据1915年统计,仅教会医院举办的护士学校就有36所,学生272人。早期的护士学校的教学形式基本上是带教式的,学校附属于医院,几乎每医院都有一个护校。中国最早的专门护理人员正是由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

  西方近代护理广泛传入中国的另一种方式是翻译西方护理书籍和创办中文护理报刊。最早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西方护理教科书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秋瑾所译的日文版的《看护学教程》。民国以后,翻译的西方护理学的书籍大量出版,如《护病教科书》、《护病须知》(1915),《接产须知》、《护士推拿法》(1916年),《护病学》、《牛津护理学手册》、《医生到来之前》、《见习护士手册》(1918年),《护理饮食学》、《护病新论》、《看护要义》(1920年)等。这些介绍到中国来的西方护理学理论和实践方面最早的教科书,对于近代西方护理在我国的传播以及我国早期护理工作者的成长,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方护理传入我国的另一盛事是成立中华护士会(中华护理学会前身)并创办《中国护士季报》。1908年教会主办的中国博医学,开始印行活页《医学杂志》,当时博医学的主持人高士兰(Cousland)医生,十分重视护理工作,在《医学杂志》上辟专栏刊登各地护士通讯。美国护士信宝珠在《医学杂志》上刊登公开信,倡议成立中华护士会,得到热烈响应,于1909年在江西牯岭成立了中华护士会。其会员均为外籍护士,直到1914年召开第一次全国护士大会,也只有中国护士钟茂芳一人参加。1920年,由中华护士会主办的《中国护士季报》出版创刊号,这是中国第一本综合性的护理刊物,除报道各地医院的护理工作,护理教育情况,介绍各科护理技术外,还有不少支持护理工作的人士投稿。从1920年至1948年,每年1卷4期,除抗战期间外,共出版25卷,于1949年停刊。

  从1860年南丁格尔创办世界上第一所近代护士学校,到1884年第一位南丁格尔式的美国护士麦克奇尼来华从事护理工作,从1909年中华护士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中国护理走向新的发展阶段,西方近代护理完成了向中国传入、根植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西方近代护理传入中国,开创了中国近代护理发展的新纪元。

相关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