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心理护理 > 正文

人 格——个性心理特征——性格的形成

  任何性格特征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诸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起着决定的作用。

  (一)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儿童性格的形成中,作用十分明显。家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的养育态度,家庭气氛,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如果把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分成民主型、专制型和溺爱型三种,那么民主型家庭的儿童可能表现为待人亲切诚恳,讲礼貌,有很好的独立性和协作性,社会适应能力强等性格特征;专制型家庭的儿童可能表现为怯懦,盲从,缺乏自信,往往以说谎自卫;溺爱型的教育结果则可能使儿童变得自私任性,好吃懒做,缺乏独立性,胆小怕事。另外,和睦亲切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破裂离异的家庭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培养。

  (二)学校的教育

  学校教育对性格形成的作用是特别重要的,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形成世界观的场所。学生经过紧张艰苦的学习,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顽强坚毅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的集体作用对性格的形成有特殊的意义,集体生活培养了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关心他人和集体的品质,增强了组织纪律性。学校的体育活动,劳动锻炼以及师生关系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

  (三)社会实践作用

  性格的形成并不仅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在人的整个生活的各个阶段,性格特征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人的性格是通过从事的社会实践逐渐定型下来的,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职业,可能有不同的职业性格特征。如医务工作者的认真严谨和细致,艺术家的热情和浪漫。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性格的自我锻炼,不断完善自我,对最终良好性格的形成是很有意义的。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