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肥胖的预防和护理
病症:如果宝宝体重比同年龄、同性别、同身高小朋友的正常数值超过20%,就应该属于肥胖了。导致宝宝肥胖的原因,主要是家长片面追求营养,导致营养过剩。宝宝进食量过多,尤其是甜食、零食过多,主食超量,再加上运动量少,饮食中所含热量长期超过身体的正常需要,多余的热量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脂肪堆积过多,体重就会增加。所以,这种情况也称之为单纯性肥胖症或营养性肥胖症。
处理方法:首先要寻找原因。如果为单纯性肥胖,护理的出发点基本上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饮食和运动。即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每天尽可能让宝宝运动,运动的量和时间没固定的数值,每个宝宝的性格体质都有所不同,以宝宝不累为适宜。饮食方面不要像填鸭那样不停地让孩子吃,3个月以前每公斤体重约需120—150CC的奶量;4~6个月维持原来的奶量外,可为宝宝增加米糊、麦糊或果汁等副食品,每天的量大约为半碗。这个数据只能作为参考,具体到每一个孩子,具体的量肯定不同,家长应该多观察,感觉孩子吃饱了,就没必要硬塞。
除单纯性肥胖外,有些宝宝肥胖可能是由于内分泌疾病引起的肥胖症。这时,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了。
育儿金点子:一般2岁~3岁的肥胖儿童可以在户外玩皮球、骑三轮车、捉迷藏,学龄前儿童可以跳绳、游泳、打球、跑步等。还可以做体操、弯腰运动、抬腿运动、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这些运动对减肥效果很好,一定要坚持天天做,有条件的可参加集体减肥班。
沟纹舌的护理
病症:一般人的舌头表面是平整的,没有明显的高起和凹陷。可是有些人的舌头,却出现一道道纵、横沟纹,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逐渐加重。沟纹舌一般无任何不适,只是沟纹较深的可能会出现刺激痛,但不需要任何治疗。该病原因不明确,常认为是先天性的,也可能与地理条件、维生素缺乏、食物的种类有关。
处理方法:如果宝宝出现沟纹舌,要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口腔感染。
外耳道疖肿的预防和护理
病症:人的外耳道有丰富的毛囊和腺体,一旦外耳道皮肤受到损伤就容易引起感染,感染后也容易发生疖肿。外耳道疖肿是十分疼痛的,宝宝常会因为此病,出现剧烈哭闹、不肯喝奶、睡眠不沉、易惊哭等症状。
处理方法:为了预防宝宝发生外耳道疖肿,要保持宝宝外耳道的清洁,禁止用发卡、火柴棍等给宝宝掏“耳屎”;洗脸洗头时,可用消毒棉球塞入耳道口,防止水灌入耳内;如果有水进入宝宝耳内,可用消毒棉轻轻地卷入耳内,沾擦。如果宝宝的耳道一旦发生感染或有湿疹时,一定要去医院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便秘的预防和护理
病症:宝宝便秘的表现是:排便的次数少,有的宝宝3~4天才排1次大便,并且粪便坚硬,排便困难,排便时疼痛或不适,宝宝哭闹。宝宝便秘一般来说,用牛奶喂养的宝宝容易出现便秘,这是由于牛乳中的酪蛋白含量多,可使大便干燥;另外,宝宝由于食物摄入量不足或食物过精,含纤维素少,造成消化后残渣少,粪便减少,不能对肠道形成足够的排便刺激,以致粪便在肠管内停留时间过久,也可形成便秘;还有的宝宝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也可以发生便秘;或是宝宝得了某些疾病,如肛门狭窄、肛裂、先天巨结肠、发烧等,都可以发生便秘。
处理方法:对无任何疾病症状的便秘,不必过于担心。如果是牛奶喂养的宝宝,可在牛奶中加入适当的糖(5%~8%的蔗糖)可以软化大便;注意给宝宝多吃些新鲜果汁、蔬菜水、菜泥;宝宝吃东西不宜过精,要吃一些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像白菜泥、玉米糊、莴苣泥等,便于形成大便。另外还要注意训练宝宝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养成了这种习惯,即使粪便不多,时间因素作为一种刺激也会产生排便行为。
如果宝宝已经两天没有大便,而且哭闹、烦躁,家长可以用开塞露塞入宝宝肛门后,将药水挤入肛门,取出塑料管后,轻轻捏住肛门口,以免在尚未发挥作用时,由于直肠内压力过高,将开塞露药液喷出。这种办法通便效果好,但不要常用。宝宝的便秘要以预防为主,从饮食和生活习惯上加以注意。
佝偻病的生活护理
病症:佝偻病早期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易受惊、爱哭闹、睡眠不安、多汗等,也可有枕秃(头后部有一圈没有头发),呼吸道感染,贫血等表现。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骨骼及肌肉病变,如乒乓球样颅骨软化,囟门大,颅缝增宽,出牙迟,牙釉质发育不良等。而宝宝学步后,还可能出现O型腿、X型腿,囟门闭合延迟还可影响宝宝的记忆力和理解力等。
处理方法:佝偻病重在预防,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是多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另外,坚持母乳喂养,母乳中虽然钙、磷含量较低,但比例适当,有利于宝宝的吸收。此外,还可补充维生素D,因为宝宝体内有足够的维生素D,钙才能被吸收。所以为了预防佝偻病,宝宝自出生后2周~3周就要开始补充维生素D,尤其是早产儿或双胞胎儿,服用鱼肝油和钙剂直至2岁也可以。有些宝宝没有服鱼肝油,而是服“伊可新”或“具特令”,这两种胶囊只含维生素D,其实,对预防患佝偻病。也有一定的作用。在这里需提醒家长的是,当宝宝出现多汗、睡眠不安、枕秃时,就要及早找医生诊治,不要等到出现骨骼变化才引起重视。
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护理
病症:宝宝从出生到l周岁阶段是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其中血容量增长很快,铁元素是人体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重要原料。铁摄入不足,就会发生缺铁性贫血而影响氧气的运输,影响生长发育。婴儿多在6个月~2岁时发生缺铁性贫血,凡6岁以下的宝宝,血色素低于11克,就可以诊断为贫血。
处理方法:宝宝从母体获得的储存在肝脏中的铁只能满足4个月内生长发育的需要,而4个月~6个月的宝宝逐渐长大,每天需补充10毫克~20毫克铁,才能满足需要,而无论人乳或牛乳中所含的铁都不能达到这个要求,所以要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如蛋黄、动物肝、瘦肉及绿叶菜等。还可以采用经卫生部门认可的铁强化食品。另外,还要定期检查血色素。一旦发生缺铁性贫血,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采用药物治疗。
脑瘫的预防和护理
病症: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为脑瘫的主要表现,是诊断的主要依据。癫痫、痉挛型的患儿易出现,发生率约为14%左右,经常发作不仅影响智力、学习能力,而且会使脑损伤加重。另外在患儿中约5%的患儿完全失聪,并导致语言发育障碍;约30%~70%会出现语言障碍,由于患儿口腔、咽喉的运动功能障碍,导致语言发育落后,人格缺陷等;约55%~60%的脑瘫儿,合并视觉障碍,如斜视、弱视、偏盲、手眼脑不协调、空间视觉、立体感觉、实体感觉等;约50%脑瘫儿存在低智,其中25%患儿智商低于50.情绪、行为和精神发育障碍,表现为胆小、退缩、自卑、低能等。
处理方法:发生脑瘫的原因较多,影响严重,关键在于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如果宝宝已发生脑瘫,大人要注意摆正心态,积极给宝宝治疗,同时,在生活中,心理上,安全上给予宝宝更多的关爱。
感冒气喘的预防和护理
病症:一般在感冒流涕、发热后的一两天,有些宝宝会开始咳嗽,伴随着咳嗽的逐渐增加出现气喘的现象,宝宝呼气延长,呼吸急促,每分钟达50次以上,甚至还会憋气。妈妈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宝宝的呼吸道阻塞,咳嗽、气喘时口唇青紫。
处理方法:对于气喘最好的护理其实还是预防,加强身体锻炼,增加户外活动,增强宝宝机体抗病能力,减少感冒;合理的穿衣,不要忽冷忽热,家中有上感病人,应尽量与宝宝隔离,如果不得不与宝宝接触,最好戴口罩;另外,还要从居家空气开始,定期通风换气,室温不要过高或过低,并保持一定湿度;在室内烧烤食物时,一定要开窗;避免宝宝接触小动物,家里更不要养小猫、小狗。另外,尘螨是诱发小儿气喘体质发作最重要的过敏原,要注意一些细小的生活习惯,每天起床后一定要叠被,不要给宝宝买填充玩具和毛绒玩具,家中避免使用地毯和挂毯。必要可以给宝宝应用疫苗预防,可从鼻腔内喷入或滴入减毒病毒疫苗,可以预防或减轻上感病症。对已经发生气喘的宝宝,最好的办法就是带孩子上医院。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病症:反复性的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特征是:宝宝经常感冒,几乎每月一次,感冒后又特别不容易好,拖延良久。
处理方法:生活中,不要总是担心孩子冷,老是给他穿上厚厚的衣服,捂得过分严实,也不必气温稍有变化立刻增减衣服。孩子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对症下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干预这才是比较好的方法。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做全面的检查,例如:血的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和呼吸道粘膜表面的免疫功能。如有免疫功能缺陷者,可根据化验结果进行免疫刺激疗法,用胸腺素、转移因子等,有体液免疫缺陷者可应用适量的丙种球蛋白。
惊厥的护理
病症:6个多月宝宝惊厥(俗称抽风),最常见的原因是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此症在婴儿时期发病,其中3个月~6个月发病的比例几乎占了三分之二,因为宝宝处于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相对需要的钙质较多,如果饮食中缺钙,而维生素D的缺乏致使钙吸收得少,就很容易因低钙惊厥。这种惊厥一日发作多次,每次只持续几秒钟至几分钟,有时发作不是全身惊厥,只是眼肌、面肌或手指足趾的细微颤动,不发作时精神和饮食如常,也不发烧。还有一种惊厥多发生在6个月到3岁。一般多发生在感冒初起突然高热时,发烧好几天才出现的惊厥多考虑其他病因,比如流脑、中毒性脑病等,当然这些病都很重,有它特殊的临床表现。
处理方法:宝宝如果出现手足搐搦症,要尽快去医院诊治,适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便会很快治愈,不留后遗症。在准备送医院的同时,应进行家庭急救:家长和保育员首先要保持镇静,切勿惊慌失措。应迅速将宝宝抱到床上,使之平卧,解开衣扣、衣领、裤带,采用物理方法降温。用手指甲掐人中穴(人中穴位于鼻唇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将宝宝头偏向一侧,以免痰液吸入气管引起窒息,用裹布的筷子或小木片塞在宝宝的上下牙之间,以免咬伤舌头保障通气。宝宝抽风时,不能喂水、进食,以免误入气管发生窒息与引起肺炎。家庭处理的同时最好先就近求治,在注射镇静及退烧针后,一般抽风就能停止。切忌长途奔跑去大医院,使抽风不能在短期内控制住,会引起宝宝脑缺氧,造成脑水肿甚至脑损害,最终影响宝宝智力,个别患儿甚至死亡。宝宝止抽后,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以便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
宝宝盗汗的护理
病症:出汗是正常的,尤其是小宝宝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加上小儿活泼好动,有的即使晚上上床后也不得安宁,所以入睡后头部也可出汗。所谓生理性多汗,是指孩子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而一些病理性出汗是在小儿安静状态下出现的,如佝偻病的出汗,表现为入睡后的前半夜,小儿头部明显出汗。由于枕部受汗液刺激,婴儿经常在睡觉时摇头与枕头摩擦,结果造成枕部头发稀疏、脱落,形成典型的枕部环状脱发,医学上称之为“枕秃”,是婴儿佝偻病的早期表现。
假如小儿不仅前半夜出汗,后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多数是有病的表现,最常见者是结核病。结核病还有其他表现,如低热、疲乏无力、食欲减退、面颊潮红等。结核病的病儿白天活动时易出汗称为虚汗,夜间的出汗称为盗汗。
心脏病、糖尿病(低血糖时)、结核病或睡眠时呼吸不顺畅,因身体内在的压力(病变)促使交感神经始终处在紧张状态,也会出现“夜睡盗汗”或是“手脚出冷汗”的现象,此则为长期的症状。
处理方法:对小儿睡眠中的出汗,应仔细区别,必要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微量元素,发现异常及时治疗。如果如怀疑宝宝出汗是因为感染了结核,应做肺部X线检查或做结核菌素试验以便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如怀疑宝宝出汗是因为有心脏病、糖尿病(低血糖时)、结核病或睡眠时呼吸不顺畅等病症,父母如果不放心,可以带宝宝到儿科诊所或医院检查,听听心跳声有否异常、摸摸肚子有无肿块(瘤)、上呼吸道是否通畅或有无过敏体质等,以除却心中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