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总称,是脑血流供应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我国脑血管病分类草案中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血管性痴呆四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
脑梗死的致病因素大致可分为:血管性、血液成分性和血流动力学性三类。血管性因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结缔组织病性、细菌性、病毒性、螺旋体性、药物性等)、脑血管畸形、血管痉挛;血液成分性因素有:微拴子、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血栓栓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高凝状态、镰状细胞性贫血等;血流动力学因素包括:血压不稳、高血压性动脉硬化等。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因素,因此,预防和控制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就成了预防脑梗死的重中之重。
脑梗死依其症状体征的演进过程可分为:
⑴完全性卒中:其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较重,进展迅速,6小时内达高峰。⑵进展性卒中: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在48小时内不断进展。⑶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于3周内恢复。
依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证据可分为:
⑴大面积脑梗死:常为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完全性卒中,出现明显的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征象,甚至发生脑疝。⑵分水岭脑梗死:多因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典型发生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伴全身血压降低时,亦可源于心源性或动脉源性栓塞。⑶出血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动脉坏死使血液漏出或继发出血,常见于大面积脑梗死后。⑷多发性脑梗死:由反复发生脑梗死所致。
由于大脑各部功能不同,不同部位的脑梗死所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多种脑梗死综合征。而脑梗死的起病状态、起病速度以及全脑症状、意识障碍等是脑梗死区别于其他脑部疾病的重要鉴别点。
如前所述,脑梗死的超早期治疗可最大限度地挽救神经元,减少神经功能缺失。那么,我们现有的早期诊断手段有哪些呢?我们常用的是磁共振检查,尤其是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于发病2小时时即可显示缺血病灶。此外,脑动脉造影和彩色经颅多谱勒可显示脑动脉的解剖及病理改变,为寻找脑梗死病因的有利武器;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脏附壁血栓,为脑栓塞的诊断提供依据。
脑梗死的最终治疗目的为最大限度地挽救神经元,减少神经功能缺失,减少后遗症。根据其临床分期的不同,治疗原则也有变化。
⑴超早期治疗(6小时以内):此期脑组织病理改变轻微,无明显缺血性改变及坏死,缺血半暗带尚存在且占据病灶的绝大部分,处于缺血——再灌注时间窗内,为治疗的关键时期。应综合利弊给予溶栓、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血液稀释、脑保护等治疗。⑵早期(6~72小时):此期缺血半暗带已基本消失,溶栓治疗已无意义;降纤及抗凝治疗可试用;以抗血小板和脑保护治疗为主。⑶急性期后期(72小时~1周):以抗血小板和脑保护为主的综合治疗。⑷恢复期(1周以后~2年):在抗血小板和脑保护治疗的同时辅以功能锻炼、理疗、针灸等康复治疗,以促进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
临床常用药物:
⑴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⑵综合性脑保护治疗包括:a: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b:自由基清除剂,维生素E烟酸脂等;c:改善脑循环药物,丁咯地尔制剂、银杏叶制剂、天麻素、丹参制剂等;d:脑蛋白水解物;e:能量制剂,ATP、辅酶A、胞二磷胆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