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圳:构建“顶天立地”体系,让市民病有良医 ”相关内容,相信是很多朋友都想知道的事情,为帮助大家了解,在此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
深圳医改近十年来,开创了深圳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发展、创新发展的新局面。深圳继续夯实“顶天立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通过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三医联动”改革,优化医疗服务项目及打包收费政策,健全分级诊疗引导机制,切实为市民就医减负降压。深圳在医疗卫生体制机制领域的改革创新,也为全国医改提供了“深圳智慧”。
以治病为中心转向 以健康为中心
对于大鹏的居民来说,过去看病很不方便,特别是看大病,需要大老远坐车到其他区的市属医院。随着大鹏新区的建设和发展、人口增多,看病难的问题就更为突出。如何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2017年6月23日,深圳首个市、区、社区三级共建的紧密型医联体——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成立。
大鹏新区管理委员会以委托管理的方式,委托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整合了葵涌人民医院、大鹏新区妇幼保健院、南澳人民医院三家区级医院及所辖的20家社康中心。从分级诊疗、质量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远程医疗、健康管理、集约化检验平台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跨市、区医疗健康集团,打造有序、高效的新型医疗卫生协同服务体系。经过大半年建设,大鹏新区居民如今就近就能享受到市二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据了解,罗湖医院集团是深圳首个基层医疗集团,也是被国家有关部门点赞的改革样本,通过大力发展家庭医生和医养结合服务,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医疗卫生服务从“以医院为重点”“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基层为重点”“以健康为中心”,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秩序加快建立。
目前,深圳各区因地制宜建立了12家医疗集团,初步构建了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架构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17年9月和10月,全国、广东省医联体建设现场会先后在深圳召开,深圳以基层医疗集团为主要形式的城市医联体建设模式在全国、全省范围内获得推广。
作为全国医改的排头兵,深圳在医疗、医保、医药的“三医联动”改革上不断“破冰”前行:在全国率先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率先推行公立医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率先实行与人员编制“脱钩”的财政补助方式改革,率先推动医保从“保疾病”向“保健康”转变,率先开展市场化的药品集团采购改革,率先出台医疗地方“基本法”,率先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多元综合监管体系,率先出台了家庭医生服务“深圳标准”……深圳为全省、全国深化医改积累了一批实践经验,为加快建立更加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贡献了“深圳智慧”。
“港澳药械通”落地让大湾区患者受惠
2013年,居住在香港的戴先生因“肥厚性心肌病”在当地医院植入了单腔心脏除颤器(ICD)。三年前,戴先生移居深圳后,便一直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复查和就诊。今年年初,港大深圳医院心律失常科主任李海鹰接诊戴先生时,发现其植入的心脏起搏器除颤器电量仅剩余约半年时间,且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便建议戴先生尽早更换心脏除颤器并植入可吸收抗菌封套以降低感染风险。今年5月28日,得益于“港澳药械通”政策,戴先生在港大深圳医院更换了心脏除颤器,并植入可吸收抗菌封套以降低感染风险。
2012年7月,由深圳市政府和香港大学合办的港大深圳医院正式开业。作为首个深港合作的医疗创新工程,港大深圳医院自成立之初即肩负着探路新医改的使命。十年来,港大深圳医院在深港合作、诊疗模式等方面实现多个突破,已成为深港医疗融合的合作典范。
在“港澳药械通”政策下,截至2022年5月30日,港大深圳医院已引进包括抗D免疫球蛋白注射液、阿培利司薄膜包衣片等13种临床急需进口药品,以及磁力可控延长钛棒、标点-内窥镜染色标记墨水和可吸收抗菌封套等9种进口医疗器械,为大湾区内产科、血液内科、肿瘤科、骨科等患者带来福音,已有逾700人次病患享受试点政策福利获得及时救治。在受惠患者中,近40%来自深圳市外。
在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方面,深圳率先实现突破。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编制完成了《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并于2022年2月获得国际医疗质量协会外部评审会(ISQua EEA)的权威认证,成为全国首个经国际认证的医院评审标准,将在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全国推广应用。深圳发布首个经国际认证的医院评审标准后,将有利于我国的高水平医疗机构使用“国产标准”融入国际,尤其是直接获得国际商业保险机构的认可,使购买了国际保险的客户直接“刷商业医保”,再通过“国际标准(2021版)”认证的医院看病。
医疗卫生高水平建设再上新台阶
2020年11月,晓晨被确诊为“甲状腺癌”,就近在医院做了“全甲状腺切除和右颈清扫术”。2021年她在医院复查时发现颈部淋巴结出现转移,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治疗,手术难度很大。后来,晓晨听说国内头颈外科领域的“大师”张宗敏教授要来南山肿瘤中心做手术,便来到该院求医。之后,张宗敏教授带领南山肿瘤中心头颈外科团队,为晓晨进行了手术,术中切除了甲状腺癌的转移病灶,同时做了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以保证手术彻底,最大程度清除病灶以及降低肿瘤复发率。
目前,北京专家来深圳做手术已成为常态。自2014年起,深圳先后引进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一批名校名院集聚深圳办医办院,肿瘤、心血管病两个“国家队”来深建设高水平肿瘤医院、心血管医院。深圳有7家医院跻身“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16个学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肝病区域诊疗中心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平台在深圳布局,参保人本市就诊率达98.1%,肿瘤医院市外医保患者住院占比达40%,“大病不出深圳”基本得到实现。
近年来,深圳坚持以“优质高效”为方向,夯实“顶天立地”体系,促进医疗资源纵向下沉、强化防治结合、医院与社康上下协同服务,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顶天立地”的体系,支撑起一座健康的城市,让市民“病有良医”。
为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深圳优化医疗服务体系顶层设计,医疗卫生高水平建设再上新台阶,社康机构总数达833家。2021年,深圳统筹推进85个医疗卫生新改扩建重点投资项目建设,中大七院二期、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二期、市第三儿童医院等项目开工建设,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一期项目竣工,市妇幼保健院福强院区住院大楼投入使用,全年新增床位1086张,总床位数达到6.4万张。遴选首批卫生健康菁英人才349名,新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31个,累计认定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1016名。
▲2022年8月13日,某深圳报刊有关深圳“三甲医院”达30家的报道。
数说十年
截至2021年底,全市社康机构总数达833家,建立家庭病床10946张,全科医生总数达7518人。
2021年,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共完成总诊疗量1.14亿人次,入院183.89万人,其中基层医疗集团完成总诊疗量的74.5%,社康机构完成33.1%。
截至2021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5241家、床位6.4万张、执业(助理)医师4.56万名,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提高到3.63张。
截至2022年8月10日,深圳三级甲等医院数量增加至30家。
以上为“深圳:构建“顶天立地”体系,让市民病有良医 ”全部内容,由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小儿推拿保健师
¥3980起
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