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的典型病程可分为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与恢复期。那么各具体阶段是如何划分的呢?很多朋友对此有所关注,为帮助大家了解,医学教育网小编将搜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1、前驱期:出现发热、多汗、头痛、咽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嗜睡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经1~4天后,热退症状消失,病程不再发展者,称为顿挫型。
2、瘫前期:前驱期的体温下降后,经过1~6天又升高,形成双峰热,前驱期的症状加重,全身肌肉疼痛,拒绝触摸,颈强强直和背僵,弯屈时疼痛,可有肌束颤动。脑脊液可有改变。若患者发展到此期不再进行,称为无瘫痪期。
3、瘫痪期:瘫痪前期的第3~4天,出现弛缓性瘫痪,缓慢加重,特点是分布不规则,亦不对称,以下肢为多见,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感觉障碍,根据受累的节段与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部位的肌肉瘫痪。颈段受累,可见上肢擁;腰段受累,可见下肢瘫;另外还有延髓型与脑炎型,出现延髓与大脑受损的症状;颅神经受损,可表现为面瘫、吞咽困难,但临床上较为少见。
4、恢复期:热退后,瘫痪不再发展,肢体开始恢复功能。若1~2年后仍不恢复者,为后遗症期,出现肌萎缩,肢体畸形,脊柱前凸或侧弯,足马蹄内翻、外翻,手足下垂等症。
以上关于“【疾病知识】小儿麻痹症的病程分期是如何划分的?”的内容,由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疾病防治方法及相关科普知识,敬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