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儿厌食症,很多人对此十分关注,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小编整理的“儿童厌食症原来是这么形成的!该怎么预防?”,具体内容如下,请考生查看!
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期的食欲不振或减退,无饥饿感,甚至拒食的一种病,在小儿中的发生率非常高。
大部分厌食症孩子都较瘦,一旦得了厌食症可能反复不愈,还可能引起小儿抵抗力减弱,出现缠绵难愈的呼吸道感染,也可转化成营养不良,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引起众多家长的重视。
独生子女吃精粮,厌食比例更高;儿童受恐吓、被打骂也会出现厌食。但是,小儿厌食症不能归为独立的疾病,只能说是一种症状,通过这些症状来反映小儿消化系统的功能性疾病。
小儿厌食症有哪些症状?
1、多发在3-6岁的儿童,容易出现出汗、舌苔漂白、口干等症状。
2、最主要也是最明显的症状为食欲减退、严重时还会抗拒进食。
3、厌食症患儿还会频繁的出现呕吐、便秘、腹胀、腹泻、便血等症状。
4、形体偏瘦、精神较差、面色发黄,大便中就会有不消化的残渣,大便不成形。
小儿厌食症的成因
1、饮食不节,儿童积食
过食肥甘厚腻,片面追求高营养、高蛋白饮食,过食零食,过食生冷。但是小孩的胃肠道功能还比较薄弱,生冷食品易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而且不少家长片面追求高营养,肉蛋奶无节制地填喂孩子,形成积食,容易造成排泄功能障碍,长期以往会严重伤害儿童的肠胃功能。
另外,饮料、雪糕、巧克力等高热量食物使孩子血糖总是处于较高水平而不觉饥饿。平时脾胃虚弱,患病时使用影响消化吸收功能的药品,或滥用保健补品,增加胃肠消化吸收的负担。
2、喂养不当
孩子饮食无规律,无固定进食时间。进食时间延长或缩短,正常的胃肠消化规律被打乱,孩子就不会乖乖吃饭了。进食环境差,边吃边玩,或进食时爸妈逗弄、训斥,使其不能安静地进食或者拒食。
3、神经性厌食
指由于精神因素导致的厌食症。如受到强烈惊吓之后,精神萎靡、活动受抑制,食欲降低;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对新环境不适应,情绪低落,食欲降低;家长过分注意儿童进食,受恐吓、被打骂等也会导致厌食。
4、运动量不足
运动不足,户外活动少,代谢减少,胃肠道消化功能得不到强化,到饭点也不觉得饿。
5、部分疾病影响
许多急、慢性感染性疾病都有厌食的表现,消化道疾病更加明显。比如说许多人都有过感冒的经历,在感冒刚刚发生,发热、咳嗽、头痛、全身酸困等症状存在时,多多少少都会觉得不想吃饭。
小儿厌食症,可能由某些慢性病,如消化性溃疡、结核病、便秘、消化不良等引起。但绝大多数的小儿厌食症,不是由于疾病所引起的。而是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合理的饮食制度,不佳的进食环境,以及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城市儿童的厌食症发病率比农村的儿童要高很多,主要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小儿厌食症的病程一般超过一个月,对小儿的影响非常大,需重视。
如何预防?
一、保证营养
提供足够能量,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主要包括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维持酸碱平衡,给予足够热量和蛋白质,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
规律饮食,少吃零食,少饮高热量饮料,定时进食。平衡膳食,食物多样化,合理选择食谱,做到粗细调剂,荤、素菜搭配,让孩子吃杂、吃全。讲究花式品种,纠正孩子不爱吃面食,“爱荤不爱素”或“爱素不爱荤”的偏食习惯。鱼要去刺,肉要去骨,菜要切碎煮烂,纤维较粗的要切成小丁、小丝、小块,以适应孩子消化器官尚未完全成熟的特点。
多进食含微量元素(锌、铁、铜、碘等)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蛋黄、鱼类、豆类及豆制品、花生、油菜等食物。
二、规范喂养
应该避免:
1、存放过多零食,不分时刻随意让孩子吃零食。
2、放任孩子边吃边玩,延长吃饭时间,导致到下一顿饭还不饿。
3、不愉快的吃饭时刻。有些父母赶时间,会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吃快一点,如此便会使孩子对“吃饭”这件事产生不愉快的经验,因而排斥吃饭。
4、以利诱的方式叫孩子吃饭。久而久之,孩子便以“吃饭”这件事当作交换条件。
应该做到:
1、减少正餐之外的食物。如果大人常常随便以零食果腹,自然没法要求孩子不随便吃零食。
2、固定科学的开饭时间。避免两顿之间相隔太短或太久。
3、促进孩子的食欲。增加他的活动量,他的肚子真正感到饿了,自然不会拒绝吃饭。
4、选购孩子喜爱的可爱的餐具,提高孩子用餐的欲望。
5、多花心思在彩色上做变化。用多种类的食物取代平日所吃单一重复的食物。
6、积极治疗原发病。如为全身疾病引起的厌食,原发病治愈后,食欲自然会增加。
以上即为“儿童厌食症原来是这么形成的!该怎么预防?”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关于小儿厌食症的内容请关注医学教育网!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