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咽炎还是食道癌?不要再傻傻分不清!”的说明,相信很多人都在关注,医学教育网编辑为大家整理如下:
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是咽部粘膜的一种慢性炎症,多因屡发急性咽炎治疗不彻底而转为慢性,其次是烟酒过度、嗜食刺激性食物、常接触污浊空气、鼻塞而需张口呼吸等,均可诱发本病。
主要表现为咽部不适感,如灼热感、痒感、干燥感或异物感,咽部常有黏性分泌物,不易咳出,早晨刷牙常引起反射性恶心欲吐。中医称本病为"慢喉痹"或"虚炎喉痹",基本病机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灼伤咽喉。
1、慢性咽炎咽部不适感或异物感、干燥、瘙痒感、灼热感、微痛感、咽部有痰等,但不妨碍进食。
2、异物梗塞感于吞咽唾液时明显,但进干性食物时则不明显。以上感觉常可致短促而频繁的咳嗽,晨起较剧,并且容易引起恶心。
3、在用嗓过度、气候突变或吸人干冷的空气及烟酒后,上述症状均可加重。
4、检查可见咽部粘膜慢性充血、咽后壁干燥或淋巴滤泡增生。
食道癌
食管癌的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早中期可表现为:
1、食管有异物感
类似小米粒或蔬菜片残留在食管上,即使不做吞咽动作也有异物感。一般来说,不适部位与发生食管癌的部位相吻合。
2、咽喉食物时有紧迫、梗阻、疼痛感
吞咽食物不顺畅,并伴有轻微疼痛、干燥、发紧的感觉,严重者可表现为食物通过某一部位时有梗阻感,尤其在吞咽干燥、坚硬食物时更为明显,类似于大口吞咽干粮时的感觉。
3、吞咽时出现胸骨后闷胀不适、疼痛感
吞咽时隐约有胸部不适或疼痛,可表现为灼烧样痛、针刺样痛、牵拉摩擦样痛,吞咽温软的食物疼痛较轻,进食后疼痛减轻或消失。这种症状可用药物缓解,但数日或数月后又会复发,长时间存在。
二者的区别
咽炎和食道癌最难区分的症状是咽干或咽部异物感,不过,二者的临床表现其实是不同的,怀疑咽炎时应注意仔细检查。
发病年龄不同
咽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
食道癌多发于中老年人群,高危年龄段为45—65岁。
发作诱因不同
咽炎发生时常有诱因,如因气候变化、饮食刺激、全身性疾病等所致;
食道癌发生多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发作无明显诱因。
吞咽性质的不同
咽炎的吞咽异物感与饮食性质无关,进食时会有所减轻且不是堵塞感;
食道癌的吞咽困难会随病情加重而改变,依次表现为吞咽固体、半固体、流质、水的困难,进食会有明显的停滞感或堵塞感。
伴发症状不同
咽炎的咽部不适,还会伴有干燥、瘙痒、灼热感等,急性发作的患者还会有短促的咳嗽;
食道癌的异物感常伴有胸骨后或食管疼痛,呈烧灼感、针刺感、闷胀感、牵拉感或摩擦感。
用药效果不同
咽炎用药时,症状会有所缓解;
食道癌服用普通的消炎利喉药物无效。
食道癌高发人群
高危年龄组
<30岁食管癌患者比较少见,仅占 0.5%~1%;>30岁发病几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上升;45~65 岁的中老年人发病机会最大,占 67.3%,是食管癌的高发年龄。
有遗传家族史的易感人群
食管癌高发区存在着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即食管癌患者中有家族史的比例明显增加,其血缘关系越近,患食管癌的相对风险越高。
长期接触致癌物的人群
我国食管癌的主要致癌因素是致癌性亚硝胺和真菌毒素。这些致癌物广泛暴露于高发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中,与人们的不良饮食生活习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隔夜剩蔬菜、腌渍、高盐、烧烤、霉变食物、加工肉类要少吃。
患有食管癌前期病变和癌前疾患的人群
食管上皮增生是食管癌前病变。其中,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癌变率比食管上皮正常者的发生率高 100 多倍,是食管癌的高危因素。还有一些食管的良性慢性疾患,经久不愈亦可发生癌变。
食管癌手术治疗后的患者
食管癌常多点发生,其癌灶周围有广泛的上皮细胞增生改变,即癌前期病变。在手术切除的癌旁细胞中常可见到不同程度的上皮细胞增生病变。手术后复发的患者,往往不是癌灶残留的复发,而是原癌旁上皮增生病因灶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癌变。所以,食管癌手术后的患者也属于高危人群,应当接受定期检查。
过烫的饮食
WHO将超过65°C的饮食列为食管癌的高危因素。长期过烫的饮食会损伤娇嫩的食管黏膜,而食管黏膜在不断重复的修复、损伤、再修复的过程中会发生异型增生,从而发生食管癌。所以,中国所谓的“趁热吃”,需要有个度,尤其要注意火锅、烫茶等。
以上关于“咽炎还是食道癌?不要再傻傻分不清!”的问题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更多的知识随时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