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9—21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19国际胸心血管外科冬季研讨论坛在武汉召开。
本次会议是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胸心分会)第十届委员会成立后首次组织筹备的年会,会议秉承“传承、发展、创新”的使命,围绕“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主题,通过主委发言、主旨发言、大会报告、国际专场、胸心外科视频、手术外科演示等多种交流形式,就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体外循环和护理等多学科临床与基础研究的诊疗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全国胸心血管外科领域同道打造了一个高端、全方位的学术交流平台。
参会人员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意大利等39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人数近3000人。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和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ACTS)以及欧洲先心病数据库13名国际专家参与前期学术筹备,并到会与胸心分会共同主持国际联合专场。
院士引领 把脉胸心外科发展方向
鼓励临床研究、引领科研创新、积累中国证据,一直是胸心分会工作的重点。本次会议继续秉承这一宗旨,通过多种形式展示最新科研成果、交流前沿学术信息。大会特邀胸心外科领域院士、知名专家,就胸心外科的前沿进展和交叉学科研究作学术报告。报告内容高屋建瓴,既有我国胸心血管外科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包括具体的疾病治疗现状与分析,还有对新一代青年医师的培养与指导。
“当前,国家影响力日益显著,中国胸外科正逐步走向世界,面临新的机遇。因此,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看待胸外科技术,以战略的高度重视数据建设的重要性,开展符合中国疾病特点的临床研究,鼓励新技术的研究及推广,重视人工智能,占领新制高点,建立完善的专科医师培训体系,打造全方位的国际交流环境。”胸心分会主任委员赫捷院士在报告“中国胸外科发展与挑战”中的呼吁掷地有声。
心血管疾病是老龄人口的第一大杀手。“面对心外科微创化发展的趋势以及传统的心外科手术成长缓慢等挑战,创新外科技术,培养高素质心脏外科医师,心脏外科才能‘大有可为’。”在大会主旨发言环节,胡盛寿院士从中国的老龄化社会现状出发,深刻剖析了心脏外科发展的挑战与困惑,并对心脏外科的未来作出展望。
国际交流 聚焦胸心外科热点与难点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本次年会的重点及亮点,大会邀请到STS和EACTS以及欧洲先心病数据库共计13名国际专家莅临会场,进行了3个专场讲座和现场交流。(1)国际胸外科专场。该专场话题更加新颖全面:“机器人还是高级VATS:前进的方向是哪一个?”“人工智能联合液体活检及影像组学在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研究进展”“多AI辅助精准复杂亚肺段切除”“人工智能在肺癌诊疗中的应用”,呈现了AI辅助治疗的大趋势,一系列热点话题均体现了胸外科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向。(2)国际成人心脏病专场。“中国支架象鼻手术”“中国瓣膜手术现状——来自CCSR的数据”“心衰治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等发言内容都体现了我国成人心脏病外科治疗领域的成果;来自STS和EACTS的4位专家的发言内容,主要涉及二尖瓣手术和主动脉修复手术的经验,还包含微创化和个性化治疗的理念,引发与会者积极讨论。(3)国际先天性心脏病专场。来自国内外先天性心脏病领域的专家们从治疗经验、手术要点、研究思路等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展示近年来国内外先天性心脏病研究方面的最新成就,介绍先天性心脏病诊治方面的最新进展,探索未来个体化诊疗、防治与科研发展趋势。
特色专场 创新形式传递新声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延续了经典的“前车之鉴专场”,新增了“瓣膜专场”“体外循环专场”,各专场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交流形式,成为本次年会的热议话题。整体而言,专场内容更加贴近临床,更具实践性;话题新颖,更具借鉴性;角度尖锐,更具思辨性。
(1)“瓣膜专场”以胡盛寿院士的报告“中国瓣膜外科现状与争议”开篇,胡盛寿院士系统阐述了老龄化形势以及新技术、新理念驱动的背景下,我国瓣膜外科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通过国内和国外瓣膜外科数据、病因等对比分析,提出了当前我国瓣膜病外科技术有待规范、瓣膜病外科技术有待普及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技术的未来发展等问题,为未来瓣膜外科发展指明了方向。王辉山教授认为,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技术的发展进步,术者们开始尝试给无法或手术高风险的反流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传统的手术方式经过改革新意不断;生物瓣膜和瓣膜成形技术快速发展,并有很大改进。孟旭教授谈中国风湿性二尖瓣治疗之“辩”,指出目前我国风湿性二尖瓣患者的治疗仍然以外科换瓣为主,二尖瓣修复技术的应用比例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当前欧美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治疗指南,基本宗旨是以二尖瓣经皮介入球囊扩张为主,以心脏外科人工瓣膜置换为辅的治疗策略,但是“照搬”欧美指南并不能为临床带来正确的指导。董念国教授讲解主动脉瓣外科相关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瓣膜置换术的适应证也是本专场讨论的重点。
(2)“前车之鉴专场”作为年会的“明星栏目”是由胸心分会青年委员会发起,旨在更好地提高中青年医师手术技能,推动胸心外科手术规范化操作。因此,在年会期间推出“前车之鉴专场”只为让年轻医师活跃的学术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领域内的同道进行更广泛的交流,提高认识,开阔视野,进而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本次前车之鉴专场分别为前车之鉴(胸外科)和前车之鉴(心脏大血管外科)。
前车之鉴(胸外科)专场,来自全国30余家中心的青年医师代表就11个罕见疑难复杂病例展开了激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分享各中心的经验教训,充分展示了胸外科青年医师的学术功底。针对肺癌这一胸外科临床热点问题,此环节从物理治疗新方法、免疫治疗新模式、外科切除新技术3个不同角度进行了充分讨论。与会中青年专家一致认为,在三维重建影像导航和质控的新时代,胸外科中青年医师既要掌握新理念、学习新技术,也要扎实打好外科基本功,做好做精每一台手术。
前车之鉴(心脏大血管外科)专场为广大青年医师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学习机会。经过严格筛选,与会的5名青年心脏大血管外科医师慷慨地将行医手术中的经验、教训与大家一起讨论,分享心得体会,更为年轻外科医师指明方向。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郭建涛和天津市胸科医院的陈彤云分别结合术中录像详细描述了主动脉夹层破裂和医源性主动脉夹层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紧急处理办法,大家热烈讨论、一致赞同“预防”是最佳的处理策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叶晓峰就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鱼精蛋白过敏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讲述了来龙去脉,总结最佳的处理策略是积极建立体外循环,为后续处理争取宝贵的时间。来自空军军医大学的易蔚介绍了主动脉瓣成形术的理念和技巧,特别指出成形手术中环缩真正的主动脉瓣环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大家畅所欲言,观点迥异,进一步激发众多心外医师的思考: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将会很大程度上改变心外手术的现状,更将深刻影响心脏大血管外科的未来。
(3)“体外循环专场”包括大血管和小儿体外循环、体外循环技术和器官保护、人工心脏/小儿体外膜肺氧合治疗(ECMO)、ECMO技术的临床应用4个专场。
大血管和小儿体外循环专场,来自英国斯旺西大学命生科学研究院的StuartMcConchie教授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最新的一款人工心脏——MiniVAD,这款人工心脏在设计上体积更小,血液破坏更少,植入后并发症相对之前的人工心脏要少很多。现场多位嘉宾与StuartMcConchie教授展开讨论和交流,学习和了解有关心室辅助相关最新信息。来自全国各地的体外循环领域的青年医师分别讲授了有关大血管和肺栓塞深低温体外循环期间脑保护策略,目标导向体外循环灌注管理的临床应用;新生儿的体外循环管理特点和改进、超滤及体外循环相关意外事件。
体外循环技术和器官保护专场,青年嘉宾们带来的临床和科学研究让人耳目一新;通过研究结论深入浅出地梳理出各种体外方法对重要脏器保护效果的差异性,体外循环管理概念更是由宏观把控深入到微观管理。
人工心脏/小儿ECMO专场,报告内容包括“植入型左心室辅助围术期管理”“非心外儿童ECMO辅助插管的学习曲线”“新生儿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的凝血管理”“小儿ECMO插管并发症教训及经验”等,大家就小儿ECMO管理的疑难问题深入交流、讨论,现场学习气氛浓厚。
ECMO技术的临床应用专场更是精彩纷呈,来自各地的体外循环领域的专家和嘉宾们就VA-ECMO患者是否需要左心引流等ECMO管理期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讨论,通过讨论大家相互学习借鉴、获益匪浅。
体外循环是一门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学科,通过专场学术交流将不断提高临床医生对该项技能的掌握水平,推动学科的发展。
2020年:胸心分会35载 新起点再起航
胸心分会一直秉持着发扬求真、务实、甘于奉献的精神传统,号召胸心外科医生以缅怀、继承老前辈献身胸心血管外科事业的坚定信念、勇攀高峰的医学精神和“医乃仁术”的高尚品格,争当新时代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为此,从2019年年会开始,胸心分会在全体大会期间设立“吴英恺院士纪念讲座”环节,让大家回顾吴英恺院士不朽的一生,将老一辈医学家铸就的精神转化为力量,以助推学科发展。
2019年胸心年会落幕,胸心分会“传承、发展、创新”的使命仍在继续。2020年对胸心外科学界来说是历史意义重大的一年,这一年将迎来我国著名医学家、中国胸心外科开创者——吴英恺院士诞辰110周年,同时也是胸心分会建会35周年。怀念过往,对于前辈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展望未来,新的征程难免要经历风霜雪雨。站在新起点上,相信在新一届全体委员的带领下,我国胸心外科将迎来发展的新时代。
赫捷院士:中国胸外科发展与挑战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赫捷院士首先介绍了中国胸外科发展的现状:(1)疾病谱快速变化。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国家大力推动早期筛查的背景下,肺癌在中国城乡发病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城乡差别缩小;食管癌发病率呈缓慢下降趋势。(2)肿瘤生存率有所提高,表现为2003—2012年生存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3)外科技术发展迅速。胸外科手术原则从以往的根治切除、扩大切除、清扫切除等,发展到目前强调微创性、功能保护、提高生命质量等,微创外科快速普及,胸腔镜等应用比例逐年上升。(4)早诊、早治全面铺开。
与此同时,中国胸外科也面临着重重挑战:(1)小结节,多“纠结”,存在诊断和治疗不规范等问题。(2)患者量大,“数”多“据”少。我国诊治患者的数量全球第一,但数据碎片化,质量不可靠,各中心各自为政,数据无法整合,缺乏共享的平台和机制,使得我国缺少高质量的数据。(3)数据库缺乏,质控体系缺失。(4)相关学科对胸外科进行“围剿”,放疗、化疗等治疗对胸外科患者的手术治疗数量有所分流。(5)论文发表多、引用少、转化少。(6)中国原创的临床诊治指南少。(7)胸外科新技术的适应证范围模糊、规范性有待加强。
胡盛寿院士:从老龄化时代来临,看心脏大血管外科发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剖析了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心脏大血管外科面临的挑战:心脏大血管外科微创化发展未成主流,传统的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成长非常缓慢,医师群体发生变化。对此,胡盛寿院士认为解决之道无外乎4点:(1)寻求融合。首先从理论上转变,其次要从技术上融合,内科、外科及介入科医师同时参与患者手术治疗,建立多学科心脏医师团队为老龄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2)微创瓣膜外科成为必然选择。外科医师需要为患者提供、设计一个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的手术方案,微创瓣膜是心脏大血管外科未来应对老龄化发展的必然趋势。(3)心力衰竭的外科治疗时代来临。在过去的十年中,心室辅助装置在整个心血管领域变化最明显。目前的临床数据显示,心室辅助装置能明显的逆转心力衰竭,使患者可以得到接近正常人的生命质量。(4)培养复合医师成为必然选择。心脏大血管外科何去何从,最后取决于未来我们培养出的心脏大血管外科大夫。创新外科技术发展,培养高素质心脏大血管外科医师,是中国心脏大血管外科长远发展的生存之本。
高树庚教授:APL术和肺叶切除术在ⅠA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比较
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APL)的理念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高树庚教授团队在2014年提出,该理念是在传统的亚肺叶切除的基础上,考虑到其存在的不足提出的。该理念的重点是更关注切缘距离,不拘泥于实际的段间平面,不强求保留段间静脉全程,精确解剖处理靶肺组织的中心主要结构后,在距肿瘤边缘最短距离大于2cm处,采用锐性分离结合切割缝合器适形裁剪来处理“切割平面”,以达到解剖性的亚肺叶切除。
高树庚教授教授介绍,在APL术的适应证选择上,主要包括“妥协性”和“意向性”两类。(1)妥协性APL。年龄75岁以上,有多种合并疾病;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肺叶切除术;有肺切除史或肺内多发病变需同时切除。(2)意向性APL。临床ⅠA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结节直径≤2cm,且至少具备以下特征之一:病理类型为原位癌、CT提示磨玻璃样成分≥50%、影像学随访证实肿瘤倍增时间≥40d。在APL理念指导下,可实现以肿瘤为中心的解剖性亚肺叶切除。该术式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团队多年临床实践,理论上安全可行,技术上简便易学,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性和适用性。
刘伦旭教授:中国微创肺外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伦旭教授指出,微创是胸外科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其在解剖性肺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中央型肺癌切除、复杂意外情况处理等各个方面均取得诸多突破,涌现出一大批得到广泛认可及推广的方法、技术。单向式先断静脉的方法以及无抓持整块纵隔淋巴清扫还分别被证实能显著延长患者远期生存。单孔胸腔镜肺外科近年来在我国也取得长足发展,单孔肺切除手术开展率越来越高,单孔复杂肺段、袖式/双袖式肺叶切除等高难度手术也不断被报道。此外,机器人手术也在我国快速发展,已有单中心开展了超过1000例解剖性肺切除的报道,在肺段、联合亚段、袖式/双袖式肺叶切除等高难度手术方面的经验亦不断增加。
我国微创肺外科的国际认同度不断提升,不仅走向国际,还吸引了众多外国专家前来交流学习,目前多家大型中心已先后开设国际培训课程/班。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胸外科床位30 646张,胸外科医师6746名;2015年全国胸外科总手术量312 425例,其中肺癌手术146 601例(微创手术比例为73.7%,显著高于欧美同期水平);共有600家(94.3%)医院开展了微创胸外科手术,551家(86.6%)医院开展了微创肺叶切除手术。目前我国微创肺外科临床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9年第34卷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