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基础医学理论 > 临床药理 > 正文

抗帕金森病药物

——●●●聚焦热点●●●——

报名预约> 有问必答> 报考测评>

帕金森病药物:

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又称震颤麻痹。临床主要症状为进行性运动徐缓、肌强直及震颤,此外尚有知觉、识别及记忆障碍等症状。

现认为帕金森病是因纹状体内缺乏多巴胺所致,主要病变在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通路。黑质中多巴胺能神经元发出上行纤维到达纹状体(尾核及壳核),其末梢与尾-壳核神经元形成突触,以多巴胺为递质,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同时尾核中也有胆碱能神经元,与尾-壳核神经元所形成的突触以乙酰胆碱为递质,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正常时两种递质处于平衡状态,共同调节运动机能。

帕金森病患者因黑质有病变,多巴胺合成减少,使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降低,造成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能神经功能减弱,而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占优势,因而产生帕金森病的张力增高症状。

上述理论不仅能说明以往使用胆碱受体阻断药治疗的理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而且也提示补充脑内多巴胺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新途径。

老年性血管硬化、脑炎后遗症及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等均可引起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称为帕金森综合征,其药物治疗与帕金森病相似。

抗帕金森病药分为拟多巴胺药和胆碱受体阻断药两类。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