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体敏感性改变”是临床药物治疗学需要掌握的知识,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内容如下,希望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受体敏感性改变:
肝脏疾病:由于肝病患者体内氨、甲硫醇及短链脂肪酸等代谢异常,使脑组织微环境改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抑制剂敏感性增强,增加了临床常用的镇静催眠药、镇痛药、麻醉药的效用,所以
a.氯丙嗪和地西泮宜用奥沙西泮或劳拉西泮代替,宜从小剂量开始;
b.抗抑郁药苯乙肼宜换用小剂量的非镇静三环类药物如普罗替林;
c.肝硬化水肿和腹水宜用保钾利尿药治疗;
d.肝病患者维生素D羟化功能损害,宜首选25-羟维生素D;
e.肝细胞损伤,血浆假性胆碱酯酶水平低,乙酰胆碱量增高,致使去极化型肌松药琥珀胆碱的作用延长、非去极化型肌松药筒箭毒碱和泮库溴铵的作用减弱
肾脏疾病:肾功衰时,电解质和酸碱紊乱,使易钠潴留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易引起体液平衡失调和心力衰竭;保钾利尿药、补钾药、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易出现更严重的高血钾症;血容量减少时,抗高血压药非常敏感(α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尿毒症患者(血脑屏障有效性降低)对镇静药、催眠药和阿片镇痛药更敏感胆碱酯酶活性降低,对酶抑制剂新斯的明更加敏感;酸中毒增加弱酸性药物的组织通透性;由于凝血机制改变,对抗凝药更敏感。
以上是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受体敏感性改变--临床药物治疗学知识点”,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更多考试相关资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