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主治医师考试:《答疑周刊》2019年第21期:
问题索引:
【问题】
一、请简述腹泻的发生机制。
二、请简述腹泻的发生机制。
三、请简述呕血的常见病因及出血部位。
四、请简述不同出血量的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具体解答:
一、请简述腹泻的发生机制。
1.肠道感染性疾病
如细菌、阿米巴、血吸虫、真菌、病毒等。
2.肠道肿瘤
如来源于上皮或间质的良、恶性肿瘤。
3.小肠吸收不良
原发性、继发性。
4.非感染性肠道炎症
有炎症性肠病、放射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憩室炎、尿毒症性胃肠炎。
5.功能性腹泻
如肠易激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6.药物源性腹泻
应用泻药、部分抗生素、降压药等。
二、请简述腹泻的发生机制。
从病理生理角度可归纳为下列几个方面:
1.分泌性腹泻
系肠道分泌大量液体超过肠黏膜吸收能力所致。如霍乱弧菌外毒素引起的大量水样腹泻。肠道非感染或感染性炎症,如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肠结核、放射性肠炎以及肿瘤溃烂等均可使炎性渗出物增多而致腹泻。某些胃肠道内分泌肿瘤如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所致的腹泻也属于分泌性腹泻。
2.渗出性腹泻
肠黏膜炎症渗出大量黏液、脓血而致腹泻,如炎症性肠病、感染性肠炎、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
3.渗透性腹泻
由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阻碍肠内水分与电解质的吸收而引起,如乳糖酶缺乏,乳糖不能水解即形成肠内高渗。服用盐类泻剂或甘露醇等引起的腹泻亦属此型。
4.动力性腹泻
由肠蠕动亢进致肠内食糜停留时间缩短,未被充分吸收所致的腹泻,如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等。
5.吸收不良性腹泻
由肠黏膜吸收面积减少或吸收障碍所引起,如小肠大部分切除术后、吸收不良综合征、小儿乳糜泻、热带口炎性腹泻、成人乳糜泻及消化酶分泌减少如慢性胰腺炎引起的腹泻等。
腹泻病例不是单一机制致病,可涉及多种原因,仅以其中之一机制占优势。
四、请简述不同出血量的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出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10%以下时无明显表现;出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10%~20%时,有头晕、无力等症状;出血量达循环血容量的20%以上时,有冷汗、四肢厥冷、心慌、脉搏增快等急性失血症状;出血量在循环血容量的30%以上,有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2.血液学改变
早期无明显改变,出血3~4小时后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逐渐降低。病人可有白细胞轻度上升、一过性氮质血症。
3.体温
有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37.5℃。
4.呕血与黑便
呕血前常有上腹部不适和恶心,随后呕吐血性胃内容物。其颜色视出血量的多少、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的久暂以及出血部位不同而异。出血量多、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出血位于食管则血液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常混凝血块;当出血量较少或在胃内停留时间长,呕吐物可呈棕褐色或咖啡渣样。呕血的同时部分血液经肠道排出体外,可形成黑便。
心血管主治医师考试:《答疑周刊》2019年第21期下载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