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危害的自我防护策略
2011-04-01 15:08 来源:医学教育网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护士经常面对各种危险因素的威胁,造成护士身心两方面不同程度的伤害。作为一名护士应充分认识工作中的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性,将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点,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1危害因素
1.1生物因素
主要是细菌、病毒的危害。护士每天接触不同病种的病人,有些是传染病人,尤其是一些潜伏期传染病人和细菌、病毒携带者是危险的传染源。护士每天暴露在危险因素中,很容易在医疗活动中感染细菌或病毒,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
1.2化学因素
护士经常接触化学消毒剂,而这些对人体的伤害是缓慢的,因而容易被忽视,如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者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灼伤、头痛、皮肤过敏、胸闷气短、咽喉炎及肺炎、流感样症状、手部色素沉着等症状;高浓度的甲醛可刺激黏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可致肺水肿,同时能使细菌突变、致癌。各种消毒液的接、触也是职业性皮炎最常见的原因。配制某些药物时,药物可以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被人体直接吸收,如接触化疗药物可引起细胞突变、致癌及自然流产、宫外孕、子代先天性畸形等损伤。
1.3物理因素
针刺伤害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事故,发生率年人均0.98次,针刺伤不仅只限于针刺伤本身,还存在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IT的比率为0.3%,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CV的比率为1.8%.
1.4社会心理因素
护士不但要完成三班倒的繁重工作,还要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工作稍有不慎,易产生护患冲突。经常会碰到情绪激动,甚至有过激言行的患者,而护士还必须冷静、平和地面对,满足患者及家属的要求,巨大的压力给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预防对策
2.1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医院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性,把职业安全教育放在首位,通过培训,使广大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性,增强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对发生职业损伤者,及时按要求治疗并做好登记上报工作,定期分析总结经验,并作为质量管理的依据。
2.2转变观念,加强学习,预防社会心理伤害
护士首先应转变服务观念,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由被动服务变主动服务,对待患者及家属要积极热情、关心和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工作冲突,培养健康的情绪,提高护士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其次,要不断学习业务知识,从疾病的发生发展到预防保健知识,从肌肉注射到静脉输液,从吸氧到吸痰,到危重病人的抢救,以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和尊重,避免冲突的发生。
2.3避免针刺锐器伤害,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严格管理各种锐器,尤其是用过的、带有血迹的锐器。使用后的针头应立即放入容器内,不可用手弯曲或破坏,用过的注射器针头不可套回针头帽内,以防刺伤手指。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需毁型处理,注意勿让污染的锐器、针头损伤皮肤。皮肤黏膜一旦受伤,应立即挤出少量血液,用流动自来水冲洗,然后用碘酒、酒精消毒后包扎,并采用相关病毒检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注射乙肝疫苗,做到早期预防。
2.4对生物因素的防护
严格执行空气消毒、物体表面消毒、手的消毒、终末消毒、预防院内感染及消毒隔离等有关规定,是预防生物因素伤害的最有效措施。体液隔离除能阻断血源性疾病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HBV、HCV、HIV外,还能阻断化疗病人体内物质所含的化疗药物原型及代谢物对护士的损害。因此,当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黏膜、破损的皮肤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时,一定要戴手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旦被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污染及每次摘下手套后,都要对手进行彻底清洗,在手术或接生过程中,应使用障碍法来保护眼睛、鼻子、嘴和皮肤,如戴双重手套,穿防水外衣,戴护目镜或面罩等进行预防。
2.5对化学因素防护
接触各种消毒液时,应戴上手套、口罩,配制浓度要准确,尽量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防止消毒液溅入眼内或吸入造成伤害。甲醛消毒灭菌,必须在无菌箱中进行,消毒后注意开窗通风,去除残留的甲醛气体;使用戊二醛消毒液时,应将戊二醛存放于有盖的容器内,且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减少与有害气体的接触;在接触化疗药物时,护士应要戴防护手套和一次性医疗口罩,操作化疗药物产生的医疗垃圾应放在专用垃圾袋内并封闭处理,穿防护外衣,专台操作。如药液溅在眼内及皮肤上应及时清洗。怀孕及哺乳期的护士应暂时脱离接触抗癌药物的环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