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手机站

登录/注册

传播爱心的和平天使——陈海花

2009-09-13 14:18 来源:医学教育网

  陈海花,现任北京军区总医院护士长,第41届国际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一身草绿色军装,干练又精神;说起话来,干脆利落。

  陈海花,1969年生于青海省西宁市,1984年入伍,1987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护校,先后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和北京军区总医院从事护理工作20余年。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医务工作者,荣立三等功两次。2006年3月,陈海花担任北京军区首支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护士长,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2007年7月,经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批准,她荣获第41届“南丁格尔奖”。

  从事护理工作20多年,从创伤急救科、心内科到儿科、重症监护室,陈海花几乎遍及医院所有科室,始终奋战在临床一线。

  2006年4月,陈海花与战友们来到了利比里亚第四战区绥德鲁。

  刚一踏上这片土地,看到的是一群群衣不遮体、瘦骨嶙峋的乞儿;听到的是患者绝望痛苦的呻吟,陈海花被深深地触动了。

  陈海花所在的绥德鲁中国野战二级医院,是由十几间简易平房围成的、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四方形院落。而医院所处的绥德鲁,也是艾滋病高发区。陈海花曾做过统计,住院的病人中HIV阳性患者高达72%,也就是说10个病人中7个都是艾滋病毒携带者。

  病区环境简陋,防护装置简单,护士们在这里进行穿刺、抽血,处理呕吐和分泌物等近距离接触时,随时都有被感染的危险。遇到这种情况,陈海花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她对护士们说:“我是护士长,我的经验比你们丰富,技术比你们扎实,为确保安全,我先上去。”

  创造多项“第一”

  医疗队接诊的第一例病人,是一名患有艾滋病伴开放性结核并感染了恶性疟疾的埃塞俄比亚维和士兵,病痛的折磨使他的体重只剩20多公斤。

  送到医院的第二天,陈海花就发现这位病人很奇怪,一会儿什么表情也没有,神情呆滞;一会儿两手乱抓,甚是疯狂。一量体温——41摄氏度,陈海花赶紧报告医生并拿来冰块给他做降温处理。

  突然,病人乱抓的手猛地把针头拔了,血从针孔里渗了出来,他开始呕吐。情况非常紧急,病人随时可能被堵住气管窒息而亡。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及多想,也来不及做防护,陈海花赶紧冲上前……上面刚吐完,腹泻又开始了,恶臭扑鼻。带血的呕吐物、排泄物把病床周围的一切都污染了——床单、被子、监护仪,还有一直陪护在身边的陈海花。

  待病人稍安稳些,陈海花迅速穿上防护服,戴上胶皮手套和口罩,为其处理被拔的针头、止血、重新建液路、换药、推药……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技术,陈海花一次性完成了高风险、高难度的操作。

  凭着过硬的护理技术,陈海花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在这简陋的病房里,创造了多项“第一”:第一次接诊艾滋病人、第一次转诊危重病人、第一次护理疟疾患者、第一次护理登革热患者、第一次为产妇接生……在她的细心指导下,护士们的护理技术迅速提高,救治过程中没有出现一例感染。

  生与死的考验

  陈海花所在的医院是一所二级医院,由于条件限制,危重病人实施手术,需转送到三级医院。这是一项危险性更大的工作。转运途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在狭小、动荡的空间里为患者做暴露性穿刺注射、处理呕吐物、分泌物,要随时准备处理患者可能恶化的病情,还必须忍受直升机巨大的轰鸣及长时间颠簸所导致的恶心、呕吐等反应。时值利比里亚雨季。有时,一天下好几场雨,恶劣天气更增加了飞行的危险。因此,每一次转诊都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

  陈海花主动承担了第一次转诊。那是一位HIV感染合并肺卡氏肺囊虫感染的住院患者,因病情突然加重,生命垂危,必须立即送到三级医院治疗。

  由于飞机误点、故障以及沟通方面的问题,陈海花和医生从上午11点开始行动,从机场到医院来来回回跑了三趟,直到下午2点多才把病人送上直升机。

  当时气温高达40摄氏度。急救车像是个大蒸笼,闷得人喘不过气来。穿着防护服的陈海花汗如雨下,她感到自己随时会虚脱。但最终她咬牙坚持了下来,因为她知道身边的病人需要她。当她和医生将患者抬上飞机,机组人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被他们身上的隔离服和口罩吓坏了,像躲瘟疫似的跑得远远的,没有一个人肯过来帮忙。闷热的机舱,直升机的轰鸣震耳欲聋,根本无法听清对方讲话。陈海花只能看医生的口型和手势、凭借经验,救治始终处于呼吸衰竭状态的患者。

  飞机最终降落在蒙罗维亚机场,患者被安全地交给三级医院,陈海花深深地松了一口气。

  在利比里亚的日子里,陈海花带领护理分队先后救护HIV阳性患者600余例,疟疾患者186例,转运重症患者38例。

  汗水化作甘霖

  在执行维和医疗任务的日子里,陈海花和她的战友们始终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穿到医疗工作的全过程。无论患者的国籍、肤色、性别、信仰,无论是驻地官员还是普通居民,都一视同仁,努力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其间,医院收治了一名因患抑郁症自杀未遂的埃塞俄比亚军官,陈海花用临时学会的埃语和他交流,以减轻他的烦恼,并把自己的食物送给他吃。2006年9月11日是埃塞俄比亚的新年,陈海花和医务人员特意为这名军官制作了新年贺卡,以示真诚祝福。

  出院后不久,军官又特意返回医院,用专门学会的几个英语单词,含糊不清地向陈海花和她的战友们表示感谢。

  在利比里亚的8个月里,陈海花和她的战友们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义诊服务,共诊治患者10000余人次;免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发放药品、宣传资料数千份。

  联合国多国维和部队官兵及驻地群众亲切地将他们称之为“传播爱心的和平天使”。

相关资讯

返回顶部